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社会

巴中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提升老人幸福指数

【时间:2021-10-14 09:23:06】【来源:巴中日报】

爱心商家为老人免费理发

医务人员为老人免费体检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市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活动,坝坝宴、理发、爱心体检……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欢快的节日。

  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丰富日常文娱活动,让老年人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老有所养 “在这里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

  10月12日,在巴中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让在中心休养的朱大爷比往常多了几分睡意。“如果是在家我闲着没事就只能睡觉了,但在这里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还可以跟其他人聊聊天,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

  朱大爷告诉记者,每天下午3点,午休过后老人们都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的文体活动,“下棋、书法、手工、舞蹈、运动,每一间活动室都很热闹,在这里过的既开心又充实。”

  “2019年1月,我市引进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承接巴中市社会福利院公建民营项目的运营管理,成立了巴中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工作人员黄严介绍,目前中心规划设置养老床位210张,划分了康乐区、护理区、社区托管中心、认知照护区等专业服务区,配有医务室、护士站、康复室、棋牌室、书画室、桌球室、乒乓球室、舞蹈室等综合配套服务空间。

  “像朱大爷这样的老人,我们这里有很多。作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事业中的托底保障机构,巴中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将优先满足全市城乡特困人员、困难孤寡、失独、高龄以及社会上失能半失能、认知障碍等家庭护理难度较大的群体。”黄严表示。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通知》《关于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由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各方共担的社会化养老责任框架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大幅增加,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让老人老有所养,我市还有更多经验模式。“2018年以来,平昌县探索以‘中心+’模式着力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全省典范。”平昌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平昌已建成全市首个县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全面实现21所养老机构平台运行、管理、考核、结算、绩效评价“一站式”,惠及1500余名老人。同时,平昌还在全市率先试点成立县大队、镇中队、村小队三级老年志愿服务队伍60个,对辖区老人分类别、建台账,开展日间照料、结对帮扶、精神慰藉、代购代送等老年志愿互助服务,覆盖12个镇(街道)48个村(社区),惠及老人2.89万人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少家庭存在着没时间照顾老人,或者不懂得科学养老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必不可少。”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有所依 “大家唱歌跳舞,生活更丰富了”

  每天晚上7点半,在巴州区回风街道回风亭社区丽阳广场一角,有一群由回风社区退休老人组成的舞蹈队,大家随着音乐节奏而变换着舞蹈动作。美妙动人的舞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支舞蹈队于2020年4月成立,队员有20多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也近50岁。“一些居民向社区建议,希望成立一支固定的舞蹈队。”回风亭社区妇联主席张莉琼介绍,为了让辖区更多居民走出家门,在舞蹈中锻炼身体,社区经过筹备、动员,组建了这个团体。

  舞蹈队成立后,张莉琼会时常邀请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指导大家跳舞。

  居民唐华蓉是这支社区舞蹈队的队长,平时经常带领跳舞队的成员练习跳舞,遇到节日和广场舞比赛还会为大家表演。“以前我就经常带领伙伴们跳广场舞,不过因为没有经过固定、专业的练习,大家跳舞的表现参差不齐。现在好多了,大家有了组织,也会跟着专业老师学,练起来比以前更轻松了。”

  在今年的巴人文化艺术节期间,居民黄琼英和伙伴们登上了群星耀巴山惠民演出的舞台,为现场观众表演了舞蹈《我的祖国》《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两个节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这让我们很感动,通过练习我们可以为观众展现更好的舞姿。”黄琼英笑着说。

  “我们回风亭社区除老年舞蹈队以外,还有四五支居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伍,其中多以退休和闲在家的老年人为主,平时大家聚集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既锻炼了身体,也丰富了生活。”张莉琼表示,社区将借助舞蹈队这个团体,丰富老年群体的文娱生活,让大家由台下观众变身台上主角,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

  老有所为 “今后我还会继续发挥余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全社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氛围的同时,一些老职工、老党员、老干部仍有一颗想干事、干成事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余热。

  “退休后反正没有其他事干,做点志愿活动很有意义。”杜国超说。他曾是平昌县信访局的一名职工,退休后加入了县老年协会,经常组织人员到偏远乡镇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空巢老人服务,还免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受益老人1万余人。

  “2019年,我协助土兴镇华山村建立了‘三队一组’(歌舞队、腰鼓队、鼓乐队和书法组),让村民们有了一个能发挥自己兴趣爱好的平台,丰富了群众生活。今后,我还想在白衣古镇打造一支“游走”文化队伍,吸引更多老人参与其中。”杜国超表示。

  退休干部苟学志则将余热倾注到了青少年身上。自2006年退休后,他始终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释放余热,15年来他编纂了《永恒的记忆一一通江100位红军人物》《英雄人物谱》等教育读本,并开展红色主题宣讲80多场,让13万青少年受到教育鼓舞。为帮助农村儿童,他筹资助建农村图书室40余个,进村入户了解全县留守孤残、困境儿童及“五失”青少年帮扶实情,救助50多名艾滋病患者和“失足”青少年。

  虽然今年已经70岁,老党员张承荣也还有做不完的事。清晨没事的时候,张老在他家周围转悠,义务捡拾街道上的垃圾,街坊邻里都称赞。“老人是社区闻名的‘热心肠’。”巴州区江北街道白云台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张承荣的子女告诉记者,在过去十几年里,老人以特殊党费等形式,向汶川、台湾、玉树、通江、曾口等多个地质灾害受害地捐过款。(记者 王雪 张永龙)

  原标题:情暖重阳 爱洒夕阳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