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创业,激发基层高校毕业生青春报国,担当奉献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近日,我市组织开展了2022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曾山桃、唐玉芳、袁清平、罗旭、何九江5名同志为巴中市2022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此次获评的5名同志,是全市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体现了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建功立业、成长成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坚守与担当。
“80后”多面检察官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人物名片:唐玉芳,女,中共党员,云南曲靖人,2014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巴中市恩阳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
作为一名军嫂,要承担好家庭的重任,作为一名检察官,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嫂的职责和检察官的誓言。
在丈夫眼里 她是默默付出的好军嫂
“我妻子对我帮助很大。”在丈夫何军的眼里,唐玉芳永远都是那个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贤内助。2020年1月,在办理一起涉恶案件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何军进入全封闭管理状态,可就在这时,正是哺乳期的唐玉芳患上了急性乳腺炎。
“拿到检查报告时,医生强烈要求住院治疗,但是当时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而且正在办理的涉恶案件也已经进入审查起诉的关键期。”唐玉芳回忆说,当时她毅然选择门诊治疗,每天在单位、医院和家之间奔波。“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军嫂和检察官,我身上有太多的责任,不容懈怠。”唐玉芳表示。2021年7月,唐玉芳被评为巴中市第七届十佳军嫂。
在少年眼里 她是耐心细致的好姐姐
“我非常感谢唐玉芳姐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遵纪守法。”涉罪未成年人周某某感动地说,在他们这些行差踏错的未成年人眼里,唐玉芳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好姐姐。
唐玉芳说,在办理未成年人周某某涉嫌盗窃一案时,她发现周某某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周某某和卧病在床的奶奶一同生活。“他是初犯,没有前科劣迹,有认错悔罪的表现,这个孩子要全力挽救才行。”
“我始终觉得,要用爱心关怀涉罪未成年人,用细心发现涉罪未成年人的点滴转变,用耐心启发涉罪未成年人的思想,让法治的阳光融化他们冰冻的心灵。”唐玉芳说。
在同事眼里 她是扫黑除恶的铁娘子
唐玉芳作为承办检察官,“5+2”“白加黑”成了工作常态,她严格公正执法,狠抓案件质量,她先后主办和协办涉黑涉恶案件5件46人,涉保护伞案件2件2人。
“是黑恶势力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也不要凑数,要努力把每一起案件办成如山的铁案。”唐玉芳说。“要剖析每一件涉黑涉恶案件的案发原因,研究案发规律,找准问题根源,这样才能达到‘查处一案,警示一批,震慑一方,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扎根山区“老园丁” “我愿用我的全部培养他们成才。”
人物名片:袁清平,男,汉族,南江县长赤镇人,2006年8月参工,四川省南江县长赤中学高级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他扎根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浇灌着山区的花朵,在三尺讲台上谱写新时代的“园丁”赞歌,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当代最美教师的风采。
扎根农村,敬业奉献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学有所成后应该回来让更多孩子能够走出去。”袁清平说,毕业后,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长赤镇,献身教育事业,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每接一个班,他都会对学生及家长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2017年9月的一个晚上,袁清平查寝时不慎滑倒,右腿骨折,但他硬是拄着拐杖坚持上课,没落下一节课。2020年6月,袁清平双侧声带长了息肉,声音沙哑,大家都劝他尽快手术,袁清平却表示因为高考临近,他不想为此耽误学生课程。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高考结束他才去做了手术。“我爱我的学生,我愿意用我的全部培养他们成才。”袁清平说。
倾情学生,播撒爱心
由于地处农村,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袁清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2009年,单亲学生赵同学,父亲是残疾人,生活困难。刚上高中读书不到一个月,他就因为没有生活费没到学校读书。袁清平得到消息后,赶到赵同学家里劝他继续学业,并多次为其一家人捐款。2017级6班的谭同学是个孤儿,自2017年入学以来,袁清平一直在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照顾他。2020年谭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
“只要学生有困难,我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袁清平说,他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心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努力读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乡村环境“绘画师”
“用青春和汗水绘就心中那片绿。”
人物名片:罗旭,男,中共党员,四川通江人,2011年4月参加工作,现任通江县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林业工程师。
“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通江的山更青、水更绿,让百姓的生活更美好。”罗旭说,自2011年进入通江林业系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用青春和汗水绘就心中那片绿。”是罗旭最大的愿望。
提质增效,一心为民“老黄牛”
乡村绿化工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罗旭为此走遍了全县33个乡镇。在他的努力下,所有的项目都高质量完工,累计栽植各类树木、灌木、草丛面积达50万平方米。
为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罗旭在牵头负责全县核桃、杜仲产业发展方面,刻苦钻研种苗培育、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创造性地将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组装成“傻瓜式”的林木栽培管理技术手册。
近几年,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全县累计发展核桃15.5万亩、杜仲1万亩,并将核桃和杜仲产业园区培育成市级星级现代林业园区。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助力了通江县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战,帮助6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余人稳定脱贫,人均年增收1800元以上。
科技兴林,牧歌青山“拓荒牛”
“怎么通过科技推动林业发展,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罗旭说,为此,他参与了“空山核桃良种选育及产业带示范建设”等科研课题。
为了将通江“巴山银杏”推广出去,花了整整3年时间,罗旭仔细研究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政策,牵头组织编报《通江县“巴山银杏”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目前,该良种基地荣膺四川省唯一一个国家级银杏良种基地并且获得资金投入400余万元。
工作11年来,罗旭参与完成核桃、银杏良种选育8个,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个,通江大马铃、壁山马铃、巴山圆籽于2016年4月获省级林木良种委员会审定,为通江县3个银杏优良品种获得了永久性知识产权。
青山为伴,无怨无悔。罗旭用知识绿化通江大地,用技术培训林区群众,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产业发展、林农增收致富而默默奉献。
最美“逆行者” “把我的专业技术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人物名片:曾山桃,男,汉族,共产党员,现任四川省南江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曾山桃用坚守奉献诠释了“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好党员、好干部、好医生。
不忘初心,扎根基层
曾山桃生在大巴山,长在大巴山,2006年考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毕业过后就想着,一定要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的折磨。”曾山桃说,2011年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南江县人民医院,选择在最苦、最累、风险最高的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工作,这一干就是10余年。
10年来,他熟练掌握了各类危急重症诊治技术、生命支持技术和监护技能,对急性中毒、脓毒症、重症脑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等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南江县重症医学领域最年轻的专家。他一直用一颗仁心感化每一位病人,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作风、精湛的技术救护着每一个危重者……患者都亲切的叫他“续命天使”。
牢记使命,逆行出征
2020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轰轰烈烈的打响。2月13日深夜,医院突然接到通知,需要选派四名感染与危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曾山桃得知后,第一时间向医院申请,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战场。“这次疫情严重,我是重症医学科唯一的一名党员,如果院里安排支援湖北,一定要算上我一个,我要把我的专业技术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曾山桃说。
在到达湖北后,他工作的地方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0楼重症病区,收治的全是比较危重的病人,他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上的水汽严重影响着视线。耳朵捂得严实,听力下降,医护沟通及医患沟通交流时必须把嗓门提高两倍,一天下来,嗓子又干又哑……可只要想起被治好的重症病人,曾山桃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经过37天的坚守和鏖战,曾山桃和同事们以出院患者“零回头”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圆满完成抗疫任务。
返乡创业“领头雁”
“创业,责任和担当都不可偏废。”
人物名片:何九江,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副主任。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在乡愁的召唤下,又成为了最先回归家乡的创业青年,何九江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一头扎进乡村振兴事业中,与家乡共成长。
返乡创业 把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那是2015年春节,当时界牌村村支部书记在村里开了一次大学生返乡座谈会,并带着我们这些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四处考察。”何九江回忆说,在考察的过程中,他发现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豆干迎春节,而且用炸腊肉的油腌制豆干是老乡们的特色做法。因此,“发展一个主打‘家乡味道’的电商品牌,把老家的美食美味推出去”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萌芽。
“老乡们免费提供家里的特色食品、原材料,并配合拍摄相关产品的制作视频。”就这样,老乡们各自在家生产特色食品通过网店销售,何九江的网店开启“1.0家庭小作坊时代”。
经过几年发展,何九江的团队成功注册“优土农”“施小厨”“牙巴劲”三个商标,传承开发近50余种传统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2021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达473.6万元。
授人以渔 “一户一品”带动百姓增收
“回家做电商快7年了,最大的收获就是当地老乡、留守老人能通过我们增加一些收入。”何九江说。几年来,他的团队采取“公司+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淘宝、微信、小程序等第三方平台销售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户从事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采取“一户一品”的模式带动百姓创业增收,培育手艺人生产豆瓣酱、豆腐乳、烟熏豆干等特色产品,组织9户农户组成蔬菜种植合作社,在界牌村及周边其他村庄培育60余户参与农产品供给,带动百姓增收。
“我以前是个家庭主妇,现在我是公司红豆腐生产线的产品把关员,既能工作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村民闫书兰这样说,看到自己制作的红豆腐卖到全国各地,干劲更足了。
2017年,何九江高票当选界牌村副主任,“创业,责任和担当都不可偏废。”何九江说,对比过去落后的小山村,现在产业活了、钱包鼓了,界牌村的日子也越来越甜。(记者 陈俊吉)
原标题:点赞 我市唐玉芳、袁清平、罗旭等5名同志获评2022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