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通江县

红色村庄别样“红”

【时间:2022-06-30 10:25:27】【来源:巴中日报】

  近日,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在全国“红色村”中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经评选,四川首批30个“红色美丽村庄”纳入试点,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空山镇中坝村入选。

  通江作为“中国红军之乡”“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红色基因,接力转型发展。今天,当地用“红色基因”激活“红色村庄”,用“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开启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程。

  中坝村

  盘活“红色资源”

  让红色名村成为模范新村

  中坝村是红军当年在空山的主要活动区域。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中坝村陈家大院召开军事会议,研究部署反“三路围攻”的空山战役作战计划,取得了“空山战役”的重大胜利。

  小山村里的红色宝藏

  从通江县城向北出发,行程100余公里就来到了空山镇中坝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村子里,随处可见与红色有关的建筑、招牌、标语,大量革命旧居旧址被保存下来。

  1932年红军入川,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反“三路围攻”是红四方面军斗争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红军在这次战役中取得了空山大捷,成为川陕苏区和红军的立足转折之战。

  中坝村是空山战役的主战场之一,空山战役纪念馆就建在这里。

  “这块巨石上面镌刻着‘空山战役遗址’6个大字,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于1983年7月亲笔题写。”空山战役纪念馆馆长何平在空山战役纪念园五星广场上指着一块巨石说,此巨石采集于空山战役小坎子战场遗址,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痕,“它见证了空山战役的悲壮、惨烈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中坝村红色文化厚重,这里还留下了‘先念骨灰撒放区’和‘将军树’‘先念祭碑’‘红军战壕’‘红军洞’等红色遗迹,也留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中坝村党支部书记韩帅介绍,这些红色遗迹时刻提醒着后来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村民鼓起“钱袋子”

  九十年前,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九十年后,当地正以党支部为龙头走上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去年种土豆收入了3万多元,今年我就扩大了种植规模。”中坝村种薯大户杨仕才介绍,“还是党支部领导有方哟!”

  中坝村是空山马铃薯基地的核心区域,土豆是村里的特色种植产业之一。

  空山马铃薯基地有空山马铃薯科研所、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四川空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当地联合党支部成为牵头理事的单位。

  “联合党支部后,首先建立了党员实训基地,通过视频连线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对组员进行技术培训,解决了马铃薯的发芽、晚育、储藏等问题。”韩帅介绍,同时,党支部发挥了重要的帮扶作用。不但每个党员负责帮扶一个村的马铃薯发展,还成立了党员机械助耕队、党员农保专业队。

  像马铃薯基地一样,当地还在核桃、板栗等产业基地上新建党支部,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为依托、支部为龙头、党员为骨干、基地为基础、富民为目标的党建工作新路子。

  “有了党支部的协调、担保和监管,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就可以放心发展产业。”杨仕才说。

  依托特色产业,去年中坝村八成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全村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

  走好红色“乡村振兴路”

  红色是中坝村最动人的底色。近年来,中坝村坚持走“红绿”和“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建新村、兴产业,抓治理、促振兴,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红色旅游资源逐步盘活。

  “我们利用厚重的红色文化,逐步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建有‘感恩园’‘思源阁’‘根据地’‘老兵’等12家农家乐,‘黄杨沟’和‘康养中心’等2家乡村酒店,旅游业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韩帅告诉记者。

  6月20日,四川首批30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名单首次对外公布,中坝村名列其中。这也让韩帅更有戮力发展的劲头。

  “成为试点村庄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依托中坝村红色资源,通过‘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环境美村、支部带村、文化兴村’五大工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文化优势,将中坝村建设成为支部强、产业旺、文化兴、村民富、环境美的红色美丽村庄。”韩帅说。

  据介绍,中坝村将投入100万元,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红军寨红四方面军生活遗迹,还原红军在洞中生活面貌,建设步游栈道环线300米,新建小型生态停车场1个,配套景区内导游标识系统,以此带动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中坝村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和干果产业,规模化建设核桃产业园200亩,抓好400亩“杜仲园”管理维护,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红色名村成为模范新村。

  王坪村

  激活“红色基因”

  让红色文化沁润美丽乡村

  王坪村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村内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通过充分依托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王坪村正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示范村,实现景村融合,着力共建红色美丽村庄。

  不容忘却的红色记忆

  6月28日,共青团成都市委、共青团巴中市委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联合开展“喜迎二十大·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活动,近60名青年干部职工在红军烈士墓前鞠躬致敬,缅怀革命先烈。

  “看着眼前上万座无名烈士墓碑,倍感震撼,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共青团成都市委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这座陵园的背后是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九十年前,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此后的两年多时间,经历了两百多场战斗。大量红军伤病员被送往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驻地王坪村接受救治,很多战士牺牲于此。

  陵园依山就势而建,如一把火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进入陵园核心区,一块块墓碑映入眼帘,简短的碑文记录着烈士的生平文记录着烈士的生平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还有许多长眠在此的红军烈士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他们的墓碑上无一字,只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

  这里也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而今,这座陵园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初心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每年清明节,红军后人苏文都会专程来到这个小山村,瞻仰烈士。“革命先烈为创建新中国,在缺医少药的革命战争年代不怕流血牺牲。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牢记这份初心,建设美好家园。”苏文说。

  据统计,去年王坪村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今年第一季度已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800余场次。

  红军精神引领乡村发展

  英雄的身躯长眠大地,不朽的精神代代相传。

  曾经的王坪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据统计,2005年以前,王坪村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

  村民王德胜原本是村里的一名贫困户,“以前我在村里做木工活儿,一天就几十块钱收入,还有三个孩子读书,欠下了不少外债。”

  2011年,王坪村以烈士陵园为核心、总医院旧址群为基础,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人家、客栈民宿等休闲度假地。

  王德胜也在政策的帮扶下建起了新房子、开办了农家乐。“办农家乐很辛苦,有时候要半夜起来备菜。但这些苦在红军烈士面前根本不算啥,坚持下来才能致富奔康。”如今,王德胜一家一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苦熬不如苦干,老区人民致富奔康靠自己,以实际行动告慰英烈,绝不辱没先烈英名。”王坪村党支部书记殷雄告诉记者,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的王坪村,近年来不等不靠,依托自身红色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几百元增长到2万多元,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

  今天,距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东侧一公里,有一片错落有致、一楼一底的川西民居建筑,那是王坪新村聚居点。

  如今,全村40%的人聚居在近几年打造的新村里,各方面条件优越。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

  2019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进行升级改造。其中部分村民房屋需要拆迁。原王坪村八组村民王建裕签下第一份拆迁协议。“我一家三个共产党员,是共产党、红军让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保护烈士陵园,我搬家,值得的。”王建裕说。

  “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的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合与活’为抓手,共建红色美丽村庄。”殷雄说。

  人心融合是关键。王坪村综合考量党员年龄结构、服务半径、功能发挥、队伍现状、发展意愿、设岗定责等因素,将三村合并后的王坪新村党委划分为琴秋、先念、瑞龙、向前4个党支部。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王坪村的4个党支部通过组织振兴,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赋能助力,努力开创党建引领、组织掌舵、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发展局面。

  资产盘活是路径。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王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除了合并村闲置房出租、资金入股旅游公司、开发文创产品、经营产业园等收入外,村里还将解说、花篮、餐饮等服务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我们规范标准,严禁欺客,收取一定管理费,进而壮大集体经济。”殷雄说。

  殷雄表示,作为守陵村,要时刻谨记王坪村的红色历史,为此,村“两委”定期组织开展“聆听红色故事、共建红色家园”宣讲活动、“戴党徽、亮身份、做表率”示范活动等,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记者 张永龙)

  原标题:红色村庄别样“红”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