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通江县

通江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时间:2022-08-04 14:11:44】【来源:巴中日报】

  “哟!没想到我的积分一点点累积起来,已经有1134分了!”通江县65岁居民董作礼看着自己的“道德银行”积分笑得合不拢嘴。近年来,通江县把“道德银行”作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探索德治新路径,不断提升群众道德素质。同时,还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描绘乡村文化墙等方式方法,从理念转变、内容创新、制度完善等层面不断探索,破陈规、除陋习、扬新风、树正气,让移风易俗入眼入耳,让文明道德入脑入心。如今,阵阵文明新风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通江老百姓的心田。

  红白理事会

  “理”出新风尚 全县367个村(居)全覆盖

  “现在结婚有了‘喜事堂’这个场地,还有红白理事会帮忙张罗,啥都按标准执行,省钱省事又省力!”说到红白理事会,通江县铁佛镇河西村村民谭义培感触颇深。

  河西村的红白理事会成立于2020年3月。当时,在河西村委会会议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激烈讨论,为推进移风易俗建言献策。最终,在会上,该村成立了通江县永衡红白理事会,同时修订的村规民约和《红白酒席操办标准》也表决通过。

  “以前不论是生孩子,还是考大学,大事小事全村都要随礼、吃酒席,一场事办下来少则花费三四万元,多则七八万元。现在,政府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余事不办,村里红白理事会定的‘铁规矩’终于‘撵走了’‘红事点歌,白事点戏’这些不良风气。”永衡红白理事会会长李永说。

  河西村仅仅是通江县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典型例子。如今,通江县以移风易俗工作为载体,全县367个村(居)实现了红白理事会全覆盖,一批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人士被群众推荐,走上了红白理事会岗位,按照“村民提前申请-理事会审核-对外公示-反馈结果”的工作程序,对拟举办宴席进行审核,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事前宣传、事中监督、事后跟踪的介入监督作用。如今,大家举办酒席严格按照红白理事会办事流程,实现了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有场所办事的效果。

  村规民约

  “约”出新风气 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在壁州街道城南社区,“新郎坐3路公交车迎接新娘”早已被传为佳话。提起这事儿,当事人笑称:“我们当地村规民约写着‘大操大办惹人嫌,勤俭持家人人赞’。我对此也非常赞同,就计划了这么一场有意义的婚礼。”

  以前,因为村居环境卫生差、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沙溪镇大梁城村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近年来,该村用村规民约“约”出了好风气,红白喜事简办的多了,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情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2021年,该村村规民约还被评定为全县优秀村规民约。

  “喜事新,破旧俗,零彩礼,有福气……”如今的大梁城村,上至80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童,几乎人人能背上几句村规民约。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通江县民政局社会事务股股长李恒波介绍,在修订村规民约时,通江县各村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走村入户征求意见,结合本村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修订村规民约,做到“一村一规”。

  同时,记者了解到,通江县还实行“行政干预+村规民约自治”的方式,通过行政引导营造“软环境”,通过村民自治制定“硬杠杠”,有效推动了农村广大地区倡俭治奢从“小气候”向“大气候”转变。

  道德银行

  “存”进文明力量 释放“最美”红利

  “我积分有180分,能兑个烧水壶,今天我把它兑了。”春在镇棋子顶村婚俗改革“零彩礼户”赵芳英说。此前,赵芳英两个女儿出嫁,未收一分彩礼,因此,村上便将她家评为“零彩礼户”。

  与赵芳英不同的是,永安镇旧县坪村村民刘正元并不想用积分兑换实物,而是将自己的“道德分”积攒得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他想把自己的“道德分”余额展示给后辈看,让孩子们从中感受正能量,比学赶超学先进。

  参加“道德银行”积分活动,火炬镇65岁的董作礼乐此不疲。从2020年6月,他所在的村开通“道德银行”至今,24个月细水长流般的累积,他以1134分的“道德分”成为大额储户,被评为火炬镇移风易俗“党员示范引领户”。

  记者采访得知,近年来,通江县创新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在137个村(居)成立了“道德银行”,配备了米面粮油、锅碗瓢盆、食用调料等不同品种的生活物资,每积1分可兑换成1元,按照随兑随取的原则,村民通过平常表现-公开评议-形成积分-兑现奖励这一流程,现场换取对应价值的生活用品,兑换完成后扣除相应积分。

  完善兑换制,百姓得“实惠”。一直以来,各村居不定期举行评选活动,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销声匿迹。“道德银行”犹如一面旗帜,在各村营造出“有德者荣、失德者窘、无德者耻”的浓厚氛围。三年的运行,“道德银行”已有7千多名“储户”,目前没有兑换的“道德分”达6万余分,绽放了令人欣喜的魅力,对全面提升群众道德素质和村风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一种向上、向善的好风气正在形成。

  文化墙

  “绘”出新风貌 乡村环境更美丽

  “不要车、不要房,自己的家业自己闯……”在兴隆镇翰林村李先国的住房墙体上,一幅幅彩绘画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李恒波介绍,近年来,通江县政府出台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为迅速将该意见贯彻到田间地头,全县以此为主题,通过漫画、彩画、喷绘等形式绘制了大量的文化墙,教育和引导村民杜绝天价彩礼、厚葬、赌博等陈规陋习,树立崇尚科学理念,倡导文明乡风。

  “我们将移风易俗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文化理念、农村特点、乡土味道等有机结合,在乡村主要公路沿线围栏上、住房墙面上绘制以‘社会主义核心值观’‘婚葬改革’‘二十四孝’等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彩绘墙,集公益性、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寓教于乐中播撒文明,营造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乡村文化氛围。”李恒波表示,乡村“文化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效助推群众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发挥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营造出乡村和谐文明的新气象。(记者 牟柯)

  原标题:通江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遍地皆新景 劲吹文明风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