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5年时间,实现枳壳产业综合产值超50亿元
措施
种植规模、加工能力、流通水平、品牌建设等缺一不可
枳壳为全市道地药材优势大品种。为将枳壳培育为全国知名的道地药材大品种,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1+3”主导产业体系,日前,我市印发《枳壳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持续努力,全市枳壳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销衔接更加顺畅,研发、加工、仓储流通等关键短板基本补齐。到2026年,力争枳壳标准化种植面积超9万亩,良种自给率达到100%,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90%,枳壳产业综合产值超50亿元的发展目标。
做强标准种植。建设枳壳种业高地,力争到2026年建设枳壳良种良繁基地300亩以上、“川产道地药材”巴中枳壳优质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成市级及以上枳壳现代农(林)业产业园区5个。
加工也得跟上。对此,《方案》提到,要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探索产地趁鲜加工,促进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培优育强龙头企业,到2026年,建成枳壳产地初加工场所14个,枳壳产地初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枳壳加工转化率达到90%,建成枳壳提取物生产线2条,研发枳壳大健康产品10个、枳壳替抗产品6个,培育省级以上枳壳产业龙头企业2家。
要提升流通水平。《方案》提到,加快中药材交易市场、仓储物流中心和交易集散中心建设,配套产品价格监测、供应和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着力打造全省性、区域性物流配送基地。支持冷链物流向枳壳趁鲜加工区域延伸。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内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中药材生产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有计划地收储。
在品牌建设方面,《方案》提出,集中力量推进“巴中枳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打造“巴中枳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巴中枳壳”展示推广中心,加强巴中枳壳产品展示、品牌推介、文化传承。鼓励有规模、有特色的枳壳生产加工企业创建自有品牌。支持企业采取“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推介模式进行产品销售和品牌宣传。要构建数字体系和溯源检测体系。建设生物医药互联网平台和枳壳种植土地资源管理平台。应用区块链、物联网、5G等现代技术,打造数字枳壳馆、数字枳壳APP、智慧农业平台和农业投入品供给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枳壳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数字产业升级。同时对市内适合种植枳壳的土地资源开展摸底调查和数字化管理,全面掌握枳壳的在地面积、种植年限、产量等数据,为枳壳核心道地产区的建立、种植溯源提供数据支撑。应用数字技术,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枳壳溯源体系,实现枳壳从种子种苗、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到终端消费等全过程可追溯。
《方案》还明确要促进融合发展。立足我市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药浴、按摩调理、美容护理、针灸推拿等,建设一批以道地药材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为依托,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养老服务的康养基地。(记者陈俊吉)
原标题:我市印发《枳壳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