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时评

融媒体时代做好民生新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7-16 11:45:50】【来源:四川新闻网】

通江县融媒体中心 谢金

  民生新闻,是以人民为本的思想观念为传播基点,以普通群众的视角及用人文描述和叙事方式来关注并展示普通老百姓生命、财产、生活、生计等方面所有内容的一种综合性新闻体裁和表现形式。平民的视角,民生内涵,人文的叙述才是它发展的根本与核心。

  民生,民情,民意是主旋律。由此可以推及,与普通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医疗、教育、就业、出行等是它所需要重点关心的内容。因此,比起一般性的新闻,百姓关注更多的是民生新闻,考虑到我们媒体的大多数受众是平民百姓,抓住这一受众市场是我们媒体不可缺少的。

  通江县融媒体中心的《通江新闻》栏目,是一档老牌电视栏目。作为县级电视台的一档时政+民生新闻栏目,那么,如何在时政新闻中做好民生新闻?这是我们思考已久的话题,我想,可以从以下一些地方入手。

  首先,民生新闻的内容,是我们从业人员必须确定把握,这也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大家都知道,县级媒体的新闻都是以时政为主,民生为辅,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民生信息,提升收视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难题。电视上的民生新闻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人们更多地认为,报道的内容大都是和"俗"相关,报道的内容都偏向于"平"、"偏"、"奇"。所以,它的主旨至关重要。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新闻的实践活动中,在展示主题的同时,去深入地观察和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新闻报道。极力避免低俗的东西流入我们的电视,无聊的话题扯进节目,否则,让人感到的是媒体就像一个白痴,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小丑,那么,民生新闻也就变味了。

  再次,报道中我们应该多地呈现一种人文的关怀,尽力戒掉庸俗报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中,以人为本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一定要时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盛气凌人,观众是不会买帐的。尤其是我们的民生新闻栏目,肩负着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那么,我们的记者在出去采访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能把采访对象当做敌人,要认识到采访对象也是人,和我们是平等的人,即使他的确做得很不对,即使他是犯罪分子,他在人格和尊严上和我们是平等的。在采访中应该用得体的语言,合适的动作,别人自然就会信赖你,愿意对你讲,那么,你的采访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节目内容更加完善和生动。

  把老百姓放在心中的人,老百姓也会把他放在心中。现在的民生新闻,领导是越来越重视,社会是越来越关注,老百姓是越来越喜欢,更是受到了从业者们的追求。如今,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盛,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栏目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新媒体可以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服务

  新媒体传播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它和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渠道是有极大不同的,生活中常见的诸如智能手机、网络、移动数字电视等都是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在当今这个新闻信息化的发展时代,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一系列的独特优势,为推动民生新闻的传播探索新的路径。以移动手机、微信、微博等为主要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民生新闻的传播,同时也对电视上的民生新闻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日渐走低。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各类形态的社会民生事件新闻都会出现在移动、网络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如果我们想要准确地了解当天所发生的一些新闻,根本不用定时、定点地在一台电视机旁等候,而是只需要我们拿起自己的手机或者是借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就能即刻进行浏览,若有必要还可以反复查看。所以,如何更好地加大力度利用这些新媒体,来储波我们的民生新闻和电视节目的内容,使其传播速度更快,显得尤为重要。

  二、媒体融合可以使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更广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讲述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由于这些民生故事更加贴近普通百姓、更加服务于百姓,所以它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打节目,它们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良好的公信力,但其时效性和互动性并非完全如人意;而新媒体则正好有着较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所以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网络要想突破困境,就必须通过联合各种新媒体,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探索出一条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以确保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要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品质

  新闻内容是决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电视民生类的新闻节目从内容上切实关注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条件、生存现状,进一步拉近了电视与老百姓的距离。然而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竟争的今天,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依旧存在“同质化”“琐碎化”等突出问题,这些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民生节目健康发展的“瓶颈”,丰富、创新节目内容刻不容缓。我们要通过多渠道来丰富民生新闻内容,不断地提升民生新闻的文化内涵。有的民生节目时常播出的都是邻里矛盾、交通事故、电梯失火、污水横流等内容,受众就觉得枯乏无味,进而影响了节目质量和电视收视率。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要下大力气提升节目的品质,在选题和采访的阶段要加大力度,不能简简单单的就事论事,浮在表面,要下深水、沾地气,保证新闻节目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而彰显高尚、进取、奉献等正能量,不断地提高其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四、培养新型媒体专业人才是做好电视民生新闻的重要前提

  多种新媒体的类型和传播途径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的采编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化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若要想获得自己的长足发展,在融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努力培养“ー专多能”的复合型记者。之前我们的传统媒体记者只要求具备采编的能力就行,而如今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来说,无疑将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我认为传统媒体必须首先要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记者。复合型的记者要求具备多种技能,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还要精通新闻的摄制和后期剪辑等制作技术,更要掌握不同新媒体的运用技术。采集到的是新闻既有价值,又能快速分发、传播,这样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才能不被观众抛弃。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