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陈珮云 记者 张韵晗 摄影报道)走进一栋普通的老式居民楼,背光的楼道有些昏暗,一间普通的屋子里几个人眼睛盯着电脑,这就是巴中之窗的办公场地。
自2012年成立至今,巴中之窗是巴中第一个门户网站,也是巴中最早涉猎互联网的企业。十年互联网之旅,巴中之窗经历过风光无两、转型阵痛与变现难题,站在新的分叉口,巴中之窗创始人赵茂森探寻着一片新的蓝海。
![]() |
赵茂森
巴中之窗 一帆风顺的七年
千禧年前后,因工作需要,赵茂森和朋友凑了4000块钱“巨款”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台电脑开启了他的新世界。2008年,他开了一家自己的电脑维修店。“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创业,最大的感受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自由。”
但自由需要金钱来支撑。经营店铺之余,赵茂森就在网上找教程自学做网站。“我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但巴中没有,所以我经常去看那些做得好的网站,学习他们的页面布局和盈利方式。”参照教程,赵茂森模仿其他网站做了一个论坛,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并不难,做一个巴中人的门户网站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
2012年,赵茂森带着一定要做网站的想法回到了家乡。当时的巴中互联网行业几乎一片空白,无人尝试意味着机遇,同时意味着风险。“我回来认识了一些同行,他们都在观望,没有人敢冒这个险,但我那时候根本没考虑这么多。”
十年前的互联网门槛较低,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和人才,赵茂森凭借着自己做论坛的经验,做起了巴中之窗。成立半年后,赵茂森接到了巴中之窗的第一单——给商家做黄页,200元一年、300元两年。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笔订单价格非常低,但这无疑为那时的赵茂森与巴中之窗注入了强心剂。
赚到第一桶金后,巴中之窗走上了一帆风顺的发展道路。2014年,赵茂森顺其自然地开通了巴中之窗微信公众号,并逐步建立起以“巴中之窗”为核心的新媒体账号矩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巴中实体商铺提供服务,“底层逻辑就是将账号的用户引流至实体店铺消费。”一时间,巴中之窗成为了巴中本土颇有名气的综合资讯平台。
摸清了巴中之窗的运营规律,赵茂森开始尝试进军实体经济,但都以失败告终。“我在不了解行业经营模式的情况下贸然投资,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7年后,赵茂森回望自己这段失败的投资经历总结道,或许是巴中之窗的发展过于顺利,给他造成了创业容易的错觉。
![]() |
巴中之窗团队
转折点上 蛰伏亦是出击
巴中之窗成立第七年,赵茂森敏锐地察觉到公司利润开始下滑,从前轻而易举的变现成为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还在盈利,但赵茂森感觉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据他分析,利润下滑源于受众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变化。人们浏览、传播信息的方式由传统媒体、门户网站转向短视频平台,短平快的内容更加契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不仅如此,身处行业中,赵茂森明显感觉到了互联网业态的变化。根据2022年8月31日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同时,《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1844.42亿元。
短视频与直播行业发展如火如荼,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行业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地方门户网站注定要与新媒体融合,在做好现有平台的同时,整合资源,积极拓展传播途径,增强地方门户网站与受众的互动性,扩大IP的影响力。
面临新的转折点,赵茂森吸取了失败经验,不贸然改变路线。“我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可能因为过于谨慎,导致巴中之窗这两年些微的‘固步自封’,但也正是因为这份谨慎,让巴中之窗活到了今天。”盘踞巴中互联网行业的这些年,赵茂森见证了太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故事,这些失败案例让他的转型更加小心谨慎。
2019年前后,赵茂森将巴中之窗进行了垂直化运营策略调整,巴中人才网、巴中相亲网、巴中优选等应运而生,每个平台分别由小而精的团队负责运营。赵茂森表示,此举是为了方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大团队虽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经过深思熟虑,近日,赵茂森组建了团队试水直播带货,他也一改“社恐”性格,开始在短视频中出镜,与巴中的网络达人一起拍摄小故事。“在保守的同时,还是要遵循发展规律顺流而上,希望这些尝试能带来好的结果,给巴中之窗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巴中之窗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