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李朝维 记者 张韵晗)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自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帮扶通江县涪阳镇中码头村以来,当地以特色通江有机椴木银耳全产业链为抓手,在“多方共建、互促共赢”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推进产品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 |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码头村共建的银耳种植示范基地
建成银耳种植示范村 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中码头村获得帮扶单位援助资金20万元,村集体筹措资金30万元,吸引企业投资10万元,种植大户投入资金20万,政府投入资金180万元,共建有食用菌种植区2处,建食用菌种植大棚100个。同时,新建烘干房1间、储藏室1间、购置全自动电气烘干设备1套,硬化产业路4.5公里。
据了解,今年该村共种植银耳菌种10000袋,椴木木耳2000袋、椴木香菇1000袋,袋料香菇60000袋。为促进该村村民增收,园区还吸引了30余户村民加入;部分村民在银耳产业园务工;产业道路硬化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增加村民务工收入。
截至目前,中码头村已收获椴木干银耳1000斤,椴木干木耳300斤,收获鲜香菇3000斤。据介绍,该椴木银耳通过专业机构检测,达到有机农产品标准,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57万余元,该村集体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了巴中市和通江县相关领导多次表扬。
![]() |
耳农正在进行管理椴木银耳
创新全产业链帮扶模式 做大做强县特色优势银耳产业
针对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匮乏、发展产业困难重重等状况,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预计5年时间援助资金50万,帮助产业启动的实际困难。该学院通过四川省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帮扶协作联盟(筹建中),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深度合作,通过四方协议在中码头村建成银耳科技服务站,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持。对产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持续培训,对菌种进行培优,指导形成中码头有机银耳种植生产标准,为银耳产业提供坚强的科技技术保障。
据介绍,该学院艺术设计系组成团队,结合市场需求与产品定位,对中码头村银耳等产品进行文创与包装设计,形成独立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组织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等院系联合启动销售拓展工作,利用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立项成立公司作为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由学生工作部发起活动并遴选学生组成销售与网络推广团队入驻,对学院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开展销售与推广,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系老师联合教育系统“e帮扶”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帮助拓展销售渠道,进行市场推广。
![]() |
学院领导到村调研指导
为拓展销售渠道,该学院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共建协议,地方企业定点优价收购银耳等食用菌,并加工成符合标准的四川扶贫产品;通过工会向地方企业定向购买中码头村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发放,从而为中码头村产品销售做好保障;在乡村产业帮扶活动,建立完善学生乡村振兴创业就业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通过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网络销售、产品推广,提升在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优先前往通江相关企业与部门就业,帮助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本土化。
![]() |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码头村共建的银耳种植示范基地
发挥示范作用 打造有机银耳第一村品牌
目前,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已把中码头村列为通江县有机银耳种植示范村,这种“多方共建、互促共赢、全产业链覆盖”的模式已经在食用菌种植片区范围内推广实施,对于发展和壮大通江银耳产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今后也将从多个方面做好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整理提炼有机银耳生产经验,形成从选址、选品、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采摘、烘干、储存等全过程生产标准,解决银耳菌种这个通江银耳生产“卡脖子”难题,加强银耳种植技术精细化指导与培训,进一步擦亮“通江银耳”的金字招牌。
“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计划将中码头村进一步打造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基地。”通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江县将利用“中国有机银耳第一村”这个鲜活的例子,推广“多方共建、互促共赢、全产业链覆盖”的帮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