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张韵晗)12月28日,巴州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巴州区委常委、副区长杨志强通报了巴州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截至12月27日,巴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4%,同比2021年增加0.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21个市(州)主城区第四位,实现连续5年守住“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金字招牌。
![]() |
发布会现场
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杨志强表示,巴州区严格执行“三线一单”规定,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2.31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55.65万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防止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落地巴州,2021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家,整治“散乱污”企业90家,推动7家企业退城入园。
据介绍,巴州区制定印发《巴州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巴州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工作专班工作规则》,以林草碳汇开发交易、储备林项目包装等生态价值转化为重点,梳理节能减碳、污染治理等项目20个,编报储备碳达峰碳中和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35个,低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项目14个。
此外,巴州区制定出台《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巴中市巴州区生态环境责任清单》《巴中市巴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不力约谈实施办法》,从区委、区政府领导,到区级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逐一明确具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生态环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压实。
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经济产业发展壮大
2021年以来,巴州区2个国控断面水质保持Ⅱ类,省控徐家河断面稳定达到Ⅲ类并持续改善,5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风险排查,完成重点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及整治。全面推行种养循环生态治理,推广农业生态环保新技术,全区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设施配套率100%,农膜、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8%、95%,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率达到100%,从源头防止土壤污染,保障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的绝对安全。
通报指出,巴州区种植中药材30万亩,建成西部中药博览园、秦巴药博园等药旅融合示范园,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种植茶叶5万亩,“高观茗香”荣获“中茶杯”特别金奖。发展10万亩有机果蔬产业带、2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带,培育市级龙头企业53家,新型经营主体1700多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地理标识、有机食品认证80余个。
据悉,巴州区与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接轨,加强“两山转化”示范点位建设。确立“2345”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思路,建成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个市级森林康养示范点和50个森林人家。创建省级“四好村”17个、市级“四好村”37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0个。推动农旅、中草药+康养、中医药+旅游融合集聚发展,建成天马山森林康养、乡瓣童年、巴山花海等文旅项目12个,成功创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9个。
同时,巴州区坚持绿色企业引育并重、产业集群成势发展,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以巴州工业园为载体,发展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为主的生态工业,培育秦岭药业、王老吉等企业80余家,年产值60亿元。
安全屏障牢实坚固 生态机制成效显著
通报指出,巴州区统筹各类资金8.7亿元,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补短工程,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5座、园区污水处理厂2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7个,改建城市污水管网27公里,新建城乡污水管网165公里,城镇、工业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截至目前,巴州区408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已完成整改404项。
2021年以来,巴州区开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14件,办理违法排污、违法捕捞、违法砍伐等环境案件25件,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5件,移交司法部门提起公诉5件,形成有力震慑。主动摸排解决各类生态环境诉求498件,有效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受理群众信访件24件,同比于第一轮央督期间总量下降60%。
下一步,巴州区将切实抓住国省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支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守好生态高颜值,促进发展高质量,服务民生高品质,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