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广大高考学子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市面上各类高考招生、填报志愿的信息满天飞,学生及家长难免会因一时疏忽,被狡猾的诈骗分子盯上。一旦落入陷阱,不仅可能让家长财产上遭受损失,对孩子来说,未来之路尚未开启,就被设局使绊子,心理也会遭受打击。
为提高广大考生和家长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近日,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门制作了一条反诈骗宣传短视频,曝光了一些常见的高考诈骗套路,其中包括“支付报名费免试入学”“谎称有私人关系可保送名牌大学”等。本报记者对部分典型案例进行了整理。
案例(一)低分交钱就可读985高校?骗局!
2021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通江籍考生吴军(化名)成绩不理想,考了400多分。当一家人正在犯愁该如何填报志愿时,突然一名自称通过熟人介绍的何某找到吴军的母亲王女士,表示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关系,自己有特殊渠道,可以让吴军就读985高校,并在四年后拿到该985高校的毕业证书,不过需要王女士先交四万多元的费用预约名额。具体操作步骤是,王女士交钱后,吴军先到该985高校的直通校学习两年,两年后由直通校直接进入该985高校学习,再学习两年毕业,毕业时就可以拿到该985高校的毕业证书。
花钱就能让儿子读名校,让王女士有些心动。她开始思谋花钱让儿子读名牌大学。当王女士将这一想法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时,大家都提醒她谨防上当受骗。当王女士带着质疑再次找到何某求证时,何某搪塞了几句后便离开了,再也不找王女士思谋帮吴军读大学的事。
法官提醒:
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苟华林介绍,普通高校招生有严格的程序和要求,未达到分数及相关录取要求的考生不能进入相应的大学就读。这类案件中,不法分子多称“自己与学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关系熟络,可以操作一番”,或是声称“高校有家长和学生不了解的招生渠道”,利用所谓的“信息差”来引诱求学心切的家长和学生,向其索取钱款,以此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要警惕此类诈骗陷阱。
案例(二)假借提前发放助学金骗取“学费”
近日,《新京报》报道了一起假借提前发放助学金骗取“学费”案例,导致被骗学生在报警后回家路上晕厥死亡,该诈骗团伙被判处无期徒刑。
2016年,家境贫寒的高三毕业生徐某被南京某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当年8月21日,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徐某接到诈骗电话,被陈某等7人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骗走了全部学费9900元。随后,徐某在报警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厥,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因心脏骤停而不幸离世。最终,法院以诈骗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该团伙成员无期徒刑。
法官提醒:
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能保证各个教育阶段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上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有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可通过提交申请获得资助。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资助,都不应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法官提醒广大高考学子,当接到自称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可为自己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特别提醒
牢记六个“凡是”避坑
高考骗局花样繁多,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假冒高校招生人员等方式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请家长和学子们记住以下六个“凡是”:凡是谎称可以提前查询成绩的,都是诈骗;凡是声称可以办理特长生加分的,都是诈骗;凡是谎称有内部指标的,都是诈骗;凡是谎称可以领取教育补贴的,都是诈骗;凡是承诺一定可以上本科的,都是诈骗;凡是声称可以办理艺术类特长招生、自主招生的,都是诈骗。如果考生和家长不慎听信了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不要犹豫,一旦发现不合理之处,保存好手头证据,立即报警,寻求警方的帮助,尽最大可能挽回经济损失。
延伸阅读
填志愿,咋避开“野鸡大学”?
中国邮电大学、广东科技管理大学……这些名字看似“高大上”的学校,你们听说过么?填志愿时请注意,这些大学报了=白读!因为它们都是“野鸡大学”!
“野鸡大学”办学以营利为目的,名字通常“擦边”知名院校,听起来很正规,实则不然。近年来,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持续加大招生诈骗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野鸡大学”开展的违法违规招生活动。然而,每年高考招生录取阶段,个别不法机构和人员仍企图钻空子行骗。如何鉴别正规院校和“野鸡大学”?教育部提醒,在报考高校或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时,务必做到“三核查”:
一是核查学校。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名单已在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访问官网(网址:https://hudong.moe.gov.cn/qggxmd/)或官微“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高校名单”栏目查询核实。
二是核查志愿。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将具备高考招生资格且在本省招生的高校纳入了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考生必须且只能在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填报院校和专业志愿。
三是核查录取。考生和家长收到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后,可通过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官网查询核实录取情况。(来源: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东升)
原标题:@高三毕业生 警惕高考招录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