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绘就“高颜值” 看巴中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圈”出幸福生活

2023-11-09 10:3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陈珮云 记者 张韵晗 摄影报道)“巴中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拥有‘中国气候养生之都’‘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等众多名片。”11月8日,巴中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介绍了巴中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

  众多生态名片从何而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巴中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始终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依托绿色资源,巴中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万物更加生机盎然”的大美巴中图景徐徐铺展。

  共享生态环境 绿色底蕴日渐丰盈

  在改善环境质量、监管污染源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巴中市标本兼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共享优美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达标向好,2022年全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部清零;地表水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在100%,6个在用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89个乡镇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理率实现三个100%;环保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基本构建起“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建制镇达90%以上。

  人居环境的大力提升,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持续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巴中坚持以文塑魂,深化生态文化引领,涵育生态文明理念。

  据介绍,巴中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内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垃圾分类,组织开展义务植绿护绿,创建绿色学校120所、绿色社区61个、绿色家庭8500余户、节约型机关230个。实施先进典型培树工程,先后涌现出“全国生态文明奖获得者”“全国十大最美基层环保人”刘永涛、全国最美护林员景祥俊、全国百名美生态环境志愿者何波等一批生态环境铁军典型。

  推进两山转化 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立足巴中富集生态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构建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1+3主导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说道。

  同时,积极以环保项目服务地方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在中央、省环保项目库项目69个,总投资42亿元,到位中省生态环境项目专项资金3.09亿元,同比增长98.7%,居全省第三。全市成功申报入库生态环境EOD项目2个,总投资达35亿元。

  在筑牢生态屏障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和修复,认真落实绿化全川、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矿企整治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林草覆盖率达63.7%,湿地保护率达100%。持续开展“绿盾”及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等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云豹、金雕、红豆杉、珙桐等2650余种野生动植物、98种道地药材得到全面保护,“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等美誉实至名归。

  加强环境监管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巴中始终扎实推进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建立“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面对面交办、定期交账和“回头看”的督察问题整改机制,常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建立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设立市、县、乡镇、村四级网格员2293名,全面加强环境网格化监管工作。

  目前,巴中已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1100余条河流、824座水库全部实现岸绿水清。健全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纵深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设立补偿资金3000万元,推动辖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管理体制调整和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环保地方立法走在全省前列,巴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更加完善。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扛起保护巴中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巴中新篇章。”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