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李桃 记者 陈连波)巴中是典型的劳务人口输出大市,每年有超100万人在外务工,每年劳务收入300亿元以上。在为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巴中本地经济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为老区振兴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对于巴中这一劳务大市而言,加强对农民工朋友的关注和利益保护,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重中之重。
谋划民生实事 做好维权关爱工作
为全力破解农民工异地讨薪难题,做好维权工作,2003年,巴中成立了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巴中分中心;2017年4月,巴中市委市政府对市委农工委下属的市农民工维权中心、市总工会下属的市惠民帮扶中心进行整合,组建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巴中市职工维权帮扶中心),为市总工会直属副县级事业单位。党政主导、工会主体,解决“谁来维权”的问题;法理并举,解决“怎么维权”的问题;用心服务、分类施策,解决“长效维权”的问题……
多年来,巴中市总工会在解决农民工异地维权这一关键诉求上,不断做到实处,收到实效,着力解决农民工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实实在在做好维权关爱工作,农民工朋友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创新突破举措 推动案件办理效率
“你好,咱们那个函件收到了吗?因为涉及的人数较多,我们要派工作组进行协调”“你们那有一个项目,我们巴中有150多名老百姓务工,然后工资一直没拿上,有600多万,我们市里很重视……”近日,记者来到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岁末年初,这里变得格外忙碌。
因为即将前往陕西西安、山东泰安、滨州等地处理4起共涉及800余人、累计金额超6000万的农民工维权案件,该中心副主任赵春正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给事发地职能部门确认是否收到由巴中市人民政府开具的介绍信及公函。这正是巴中“3+1”异地维权模式其中一环。
据了解,面对农民工自主维权的能力有限,不敢维权、不会维权等异地维权“老大难”问题,巴中市总工会在实践中摸索出“3+1”异地维权模式。自2016年巴中市总工会探索并实施推行“3+1维权模式”以来,解决了一大批由阴阳合同、资质挂靠、违法分包等引发的欠薪案件。实践也证明,这种模式既破解了异地维权存在的地方保护,又能让农民工侵权案件得到妥善解决,推动案件办理效率提高了50%。
多项举措推动 建立四级维权体系
此外,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巴中市总工会不仅在农民工外出务工集中区域建立工会组织,还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维权体系,集中调度骨干力量,组建专业维权队伍,实现就近就快开展维权帮扶。针对农民工务工地点较分散、维权难等问题,各县(区)总工会组建“维权跑团”,通过主动接受咨询、主动接件、主动上门、主动代理切实维护辖区内农民工合法权益。
针对大部分农民工不懂法、不知法的现象,巴中市总工会则利用年末岁首农民工返乡节点和组织小分队外出,集中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并推出“法援在身边”栏目,编印《农民工服务手册》、制发权益保障联系卡等增强农民工自我维权法治意识,在欠薪面前底气更足、腰杆更直。
“只要有劳动就会有争议!因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农民工朋友只希望劳有所得,观念不同就会导致问题发生。” 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主任王晓荣告诉记者,这也意味着身为维权人员的他们,将始终在路上。
持续发力推进 书写“娘家人”责任担当
翻开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2023年度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汇总表,记者看到,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从2023年1月到12月农民工求助情况及办理结果:救助人沈某某,求助事项为欠薪,事发地点是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涉及320人,讨回金额1350万元;救助人岳某,求助事项为欠薪,事发地点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涉及64人,讨回金额97.4万元;救助人冯某某,事发地点是青海省海东市,求助事项为工伤,涉及1人,索赔金额5千元……
据了解,2023年,巴中全市工会系统共调处劳资纠纷182件,涉及农民工7195名,协调追讨欠薪及伤亡事故索赔1.45亿元。其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办理全国总工会和省总工会交办件、市领导签批件、农民工信访求助件等81件,帮助4183名农民工追回欠薪及伤亡事故索赔1.03亿元。
“不管人数多少,金额大小,我们始终不负农民工所托,用累计行程千万公里的异地维权之路,书写着身为农民工‘娘家人’的责任担当!”巴中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