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市(州)网络达人巴中行】巴州区:以文化见真章

2024-10-16 10:05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刘浩然

李桃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连波 摄影报道

从历史长河中走过,巴州,这座米仓道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已屹立千年之久。悠悠岁月,浩瀚长河,多种文化在这里交织,如同天上星辰璀璨而夺目。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10月15日,当“网眼看巴中·21市(州)网络达人打卡行”活动走进巴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又会发生一场怎样的邂逅?四川新闻网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南龛石窟

佛国风华 一眼千年

“南龛石窟造像始创于隋,盛于唐,艺术价值极高……”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来自21市(州)的数十名网络达人们或驻足凝视,或拍摄记录。在他们的正前方,一龛龛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的摩崖造像依旧神采飞扬,与其对视时,仿佛一眼千年。

参观南龛石窟

据了解,南龛石窟窟区南北长252米、东西宽45米,现存龛窟176龛、造像2700余尊,是巴中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唐代摩崖造像群和南北交通要道——米仓古道重要节点及代表性文化遗产。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南龛石窟

“南龛石窟不愧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一边游览,一边感叹,网络达人们沉醉于造像的艺术之美,也被一龛龛栩栩如生的造像所折服:83号窟龛中的唐代造像,为世界上罕见的“双首佛”;116号龛外侧刻有“草鞋天王”,传统庄严的造像中融入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形象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像丰富的116号西方净土变窟;81号龛鬼子母佛造像……

参观南龛石窟

事实上,包括南龛石窟在内,巴中市境内现存石窟59处,500余窟(龛)。且同时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开凿佛龛,“一城四龛、四龛护城”全国罕见,形成了奇特的人文景观和风水格局,成就了巴中石窟的最大特色和巴城城市的一大亮点。

网络达人打卡南龛石窟

如果说在南龛石窟看到的是曾经大唐的佛国风华和延续千百年的巴山儿女的智慧,那么在距离其不到1公里处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则可以真切感受到巴中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合影

熠熠生辉 红耀巴山

行至正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十个红色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据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于1958年成立,1979年易为现名,系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史料2万余件。

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在讲解员的一一介绍中,网络达人们走进基本陈列厅与红军石刻陈列园,川陕苏区红军革命器械、生产生活工具、文件资料等革命历史文物陈列其中,于无声处“诉说”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中的艰苦卓绝。

参观红军石刻陈列园

“早就听说巴中是红军的摇篮,革命的故乡,今天通过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探访,确实让我们对这座英雄之城及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网络达人们表示,作为网络创作者,他们今后将从自身做起,加深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为促进红色文化的大众传播贡献力量,从而加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度。

参观红军石刻陈列园

现代蝶变 活力焕发

假如白天的行程是对历史的再一次回顾,那么晚上从城市中轴线眺望巴城风光、体验巴河夜游项目则是对巴州这一现代化城市的进一步认识。

巴中城市中轴是以望王山、巴人广场、三号桥、南龛山串联形成的轴线,由北至南已建成望王山、江北广场、三号桥、张思训街、南池艺术广场、凤凰国际城等多个点位。作为贯穿中轴的南部制高点,南龛山与望王山形成南北呼应。自该项目建设以来,不仅成为巴城又一处地标性景观,且对于激活区域商业、旅游活力及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巴河夜游

不同于中轴线的“静”,巴河夜游——以《巴山夜语》为主题的巴河智慧文旅,以巴文化传承为核心,以数字科技+光影艺术赋能巴河夜游,在沉浸式游船中,既可欣赏巴河的光影绚烂,也能感受巴人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独特的夜游新体验,从视觉和听觉上实现巴中千年文脉新蝶变,也推动了夜经济与商业、文旅互融共生,加快巴中文商旅产业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名片。巴州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近年来,巴州区深度发掘利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军文化、名人文化等资源,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逐步增强文化建设思想力和协调力,不断提高文化权益保障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影响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