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巴中要闻

建设和美乡村的“巴中样板”

2025年06月13日 14:50:25 来源:巴中日报

全市已累计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12个

具体举措

●聚焦环境改善营造“宜居”生活空间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聚焦乡村发展打造“宜业”生产空间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深化改革

●聚焦乡村治理铸造“和美”社会空间

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全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点带面、全域创建,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新路子,全力打造和美乡村“巴中样板”,荟萃了多姿多彩的优美田园风光。

留住记忆中的美好

位于通江县泥溪镇西北部的梨园坝村,自然古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被誉为“川东北第一古村落遗址”“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

走进梨园坝,仿佛置身一幅动人的画卷。一条小河由北向南蜿蜒流淌,平板石桥横跨两岸,将村庄与外界相连。村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小桥流水、桑竹古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梨园坝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至今延续着民间剪纸、刺绣、竹编、打草鞋、做泥瓦等传统手工技艺,是了不起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14年,梨园坝村就被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前不久又入选四川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

梨园坝村是我市和美乡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乡村之美,美在生态底色,美在田园本色,美在乡土特色。我市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制定出台《巴中市贯彻落实〈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百片引领、千村带动、万村补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5—2029年)〉工作清单》《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集中资源要素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个省级先行片区、6个样板村、92个补短村发展。

我市还聚焦环境改善,营造“宜居”生活空间,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在改善人居环境上,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项目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1%、90%以上,农村“厕污共治”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巩固提升行动,新增472个村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

在提升基础设施上,推进路、水、电、气、通信“五网”互联互通,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3319公里,100%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5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新改扩建供水工程1568处,巩固提升32.7万人安全饮水工程。

同时,按照“往村覆盖、向户延伸、为民服务”思路,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设置互助养老站点的中心村达40%。全市布局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22个,已建成13个。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00人及以上的安置区就近设有医疗卫生服务点。

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12个,处处尽显山水之美、风情之美、环境之美、庭院之美。

打造理想中的村庄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村庄的模样,它或有《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抑或有《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之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准概括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乡村面貌的至高追求。

建设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

在位于南江县长赤镇西南方向的龙泉村内,蜿蜒的柏油马路、依山傍水的农家小院、错落分散的产业布局……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气象,让人充满向往。

龙泉村辖区内的华润希望小镇是全国第12个、四川唯一希望小镇项目。小镇内不仅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农耕馆、乡村餐厅、张氏祠堂、青年旅社、米兰花酒店、会仓、龙泉书院等公共建筑,还新建民居108栋,改造民居378栋,强基、硬化和黑化道路20.3公里,极大改善和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龙泉村还依托“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示范项目实施,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长赤翡翠米业公司为龙头,依靠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按照“公司+品牌+专合组织+基地”的订单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稻、富硒米,新建优质水稻种植示范片240亩,带动发展翡翠米优质稻核心基地2217亩、“稻鱼共生”观光农业基地300亩。

聚焦乡村发展,打造“宜业”生产空间,我市一以贯之。

积极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以粮为主、粮经复合,做到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促进产业发展。以“天府粮仓·千园建设”为牵引,高效实施肉牛、食用菌、玉米等国、省级产业集群项目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41个,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积极培育链主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积极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把增加收入作为农民工作的头等大事,统筹发挥产业、就业、保障“三驾马车”拉动作用,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渝巴就业合作等平台,统筹重点项目、产业园区、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实现脱贫人口就业21.7万人。

积极促进农村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农村资源资产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功能,银村直连支付达23亿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2.37万亩、农房4.63万间。

我市还聚焦乡村治理,做到既“塑形”,更“铸魂”,铸造“和美”社会空间。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95个村“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乡村治理试点,推广运用“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累计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镇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46个。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800余个,深入开展治理农村大操大办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全市实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全覆盖,并均成立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不断改善。

百村百面,生机无限。在巴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可及可感。(巴中融媒记者严波)

原标题:建设和美乡村的“巴中样板”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