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法院:筑牢司法屏障 书写绿色答卷
2025年06月18日 16:00:48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巴中中院会同多部门于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开展“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法治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巴中法院环保法庭干警通过案例宣传、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市民科普生态环保知识。在案例展示区,干警们结合“非法狩猎受罚”“河道污染追责”等典型案例,用生动的讲解让大家了解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后果;互动问答环节,市民们踊跃参与,在答题中学习节能减排、节水护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让法治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巴中两级法院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环境资源保护作为司法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行动,为巴中的绿水青山构筑起坚固的司法屏障,走出一条具有巴中特色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之路。
司法利剑:守护秦巴生态的“巴中答卷”
“全国非试点地区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全省优秀庭审”“最高人民法院百场优秀庭审……”这些闪耀的司法标签背后,是巴中两级法院近年来交出的生态保护成绩单。2023年以来,巴中两级法院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98件,其中非法捕猎、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刑事案件105件、民事案件40件、行政案件53件,有力惩处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了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修复创新:从“司法惩戒”到“生态重生”
在通江县诺水河的“生态修复教育实践基地”,补植的新苗正茁壮成长——这是被告人田某某等以“补种复绿”方式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的缩影。巴中法院创新推行的“环境修复预赔偿制度”已结出硕果。
碳汇补偿机制
联合市检察院、林业局出台《涉林案件碳汇损失补偿办法》,引导吕某等认购碳普惠指标30余吨,让“砍一棵树、栽十棵苗”升级为“量化修复+碳汇代偿”。
劳务代偿模式
出台《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劳务代偿工作的暂行办法》,对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履行损害赔偿责任的以劳务代偿方式承担惩罚性赔偿。崔某某因非法捕捞被判“以劳务代偿赔偿”,在河道巡查、生态宣传中完成137天公益服务。
古树名木司法保护
在南江皇柏林设立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为2157株百年以上古树建立“司法档案”,通过“挂牌保护+定期巡查”杜绝盗伐隐患。
协同共治:跨域联动织密生态保护网
“纽扣法庭”的创新机制,让米仓山与秦岭实现司法保护的“无缝衔接”。
建立“跨区域案件协查、生态修复联动”机制,南江县人民法院与陕西汉中南郑区人民法院签订《关于共建米仓山森林资源保护“纽扣法庭”工作机制》,通江县人民法院与万源市人民法院签订《保障长滩河流域(肖口河)生态廊道共建“纽扣法庭”的实施方案》,南江县人民法院与通江县人民法院签订《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工作机制协作框架协议》,建立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司法协作机制,共同守护大鲵、画眉鸟等珍稀物种栖息地。
全市7个“河长+法官工作室”与“林长+法官工作室”实现流域治理全覆盖,2023年以来共参与河道清淤、森林防火等联合执法7次。
每一片树叶的颤动,都应被司法听见。巴中两级法院将持续用司法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彰显公平正义,为推动巴中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供稿/供图: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编辑:曾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