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攥牢农业“芯片”——巴中市积极打造秦巴地区特色种业创新发展高地
2025年07月02日 14:11:17 来源:巴中日报
资源保护
去年底,《巴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提出,锁定六大主攻单品,按照“一主攻单品一专项方案”要求,制定完善巴山肉牛、南江黄羊、青峪猪、山地梅花鸡、巴中云顶茶和通江银耳(食用菌)高质量发展专项方案
育种攻关
2套空山牛品种选育和种质鉴定芯片研发工作已完成,繁育4个空山牛杂交组合F1代80头,雪花牛肉试验大理石纹达国标2-4级。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技术,组建了青峪猪新品种F2代基础群300头。新增“工银1号”“巴山3号”等省级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7个,全市农牧新品种数已达到17个
扩繁提能
逐步健全良繁体系,不断提升扩繁规模与水平,提高“六大单品”种源本地供种能力,青峪猪、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山地梅花鸡扩繁场已达到14个,南江黄羊原种场、巴山牧业已分别入列国家、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通江县种业(畜禽)园区入列省级首批现代农业种业园区
赋能发展
建立生物育种工作专班和联席会议制度,编制生物育种全景图、路径图、鱼鳞图,制定年度工作要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清单,市县一体推进种业创新和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并通过链条延伸、项目带动、龙头引领、示范引领、展会推介,加快育种成果的转化应用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
空山牛成为全国第56个地方黄牛品种,南江黄羊直指适应现代舍饲养殖的“高繁殖力、高产肉率、高泌乳力”下一代新品系,通江银耳新菌株“工银1号”“巴山3号”研发成功……
我市一直把种业创新作为深化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全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破发展生物育种等主导产业,编制生物育种全景图、路径图、鱼鳞图,致力打造秦巴地区特色种业创新发展高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澎湃动能。
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金银花资源圃
筛选优中选优挑拣“精品”
前不久,南江县的金银花进入采摘季,综合产值达15亿元,带动3.5万余户、16.5万人增收致富。
丰收,离不开持之以恒对金银花优良品种的培育,特别是“南银一号”的成功培育和广泛栽种。
据相关资料记载,南江金银花处方用药历史可追溯到300年前清康熙末年。1960年,南江县开始人工种植金银花,1973年全国供销总社在南江县召开中药材(金银花)发展现场会。现在,南江金银花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江县被誉为“中国金银花之乡”。
在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的金银花资源圃内,来自全国各地的19个品种金银花经过与本地优势品种“南银一号”嫁接后长势喜人。通过品种对比,还将持续培育适合南江县栽种的金银花新品种。
而在距离金银花资源圃数公里外的“南银一号”苗圃内,今年2月份经过嫁接的100万株幼苗已经长到五六十公分高,11月份就可移栽,售价可达5元一株。如今,“南银一号”已经广泛种植于泸州、遂宁、广元、汉中等地。
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张达介绍,自2012年起,南江县便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省药检所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展南江金银花品种选育研究工作,最终成功选育川银花新品种“南银一号”。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花蕾簇生整齐、易采收、抗病性强,平均亩产鲜花400公斤、亩产值可达7000元,最高亩产鲜花达800公斤、亩产值过万元,目前南江县80%的金银花园区都栽种了这一品种。
“南银一号”还通过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全省第一个药用植物金银花优良品种。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巴中种质资源究竟如何?
记者获悉,目前我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已全面完成,通过1956年、1981年、2014年度种质资源普查与系统填报,征集本地珍稀濒危名优农作物种质资源入国家库155份。早在2020年,省农科院专家组便深入南江县、通江县抢救性收集了具有产业化开发价值的特异性、独占性资源252个。
去年年底,《巴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提出,立足本地特色种养资源禀赋,锁定六大主攻单品,按照“一主攻单品一专项方案”要求,制定完善巴山肉牛、南江黄羊、青峪猪、山地梅花鸡、巴中云顶茶和通江银耳(食用菌)高质量发展专项方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推动优势品种做成拳头支柱产业。
当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焦家河重口裂腹鱼等国家级水产资源保护区4个,巴山牧业等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4个,存栏核心种群南江黄羊8700只、青峪猪种母猪2300头、空山牛种牛135头、山地梅花鸡4000套,收集通江银耳菌株标本200个,保护南江大叶茶野生、古茶树资源2万余亩,空山牛已成为全国第56个地方黄牛品种,山地梅花鸡已初步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种质资源保护稳步推进。
南江黄羊原种场放养的种羊
繁育聚力做强种业“芯片”
“公羊的平均日龄为75天,平均体重达到15.8千克,日增重172.93克;母羊的平均日龄为77天,平均体重达11.68千克,日增重152.02克。”6月27日,在南江县大河镇北极牧场的南江黄羊原种场内,南江黄羊科学研究所推广研究员张国俊正认真地将最新研究数据录入系统,这里便是南江黄羊种羊的诞生地。
被誉为“亚洲第一羊”的南江黄羊品牌价值高达41.85亿元,其背后的品种选育之路,一代代“黄羊人”从未间断。
张国俊(右二)及其团队了解种羊生长情况
南江县养羊历史悠久,本地山羊抗病性好但体格小,影响养羊产业发展。1954年,南江县从成都引进四川铜羊、努比亚杂交种公羊、金堂黑羊等品种与本地山羊杂交,开始进行南江黄羊品种选育工作。经过不间断的品种选育与科研攻关,最终形成被毛黄色、体型外貌一致、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的新品种,并于1998年被原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南江黄羊”,成为我国第一个肉用山羊新品种,目前全国仅三个。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张国俊介绍,南江县构建了从原种场到扩繁场再到种羊基点户的“三级三层”金字塔式扩繁体系,确保优质种源有序、可追溯地输送到养殖终端。南江县还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持续开展新品系选育,南江黄羊已完成高产肉力育种群组建,高繁殖力、高泌乳力育种群已分别进展到二世代、零世代。
“力争3年内研究出南江黄羊育种‘芯片’,从羊羔断奶开始就能提高选种的准确性,预测其长势。”张国俊介绍,作为全国肉羊培育品种杰出代表的南江黄羊,已推广至全国28个省份1200多个县(区)养殖。
不只是南江黄羊。我市不断壮大创新集群,开展科技联姻,借助现代育种技术,加速育种进程,育种攻关成果初现。
依托科研院校育种团队,嫁接先进技术,推进育种方法迭代更新。2套空山牛品种选育和种质鉴定芯片研发工作已完成,繁育4个空山牛杂交组合F1代80头,雪花牛肉试验大理石纹达国标2—4级。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技术,组建青峪猪新品种F2代基础群300头。新增“工银1号”“巴山3号”等省级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7个,全市农牧新品种数已达到17个。
扩繁能力同样逐步提升。通过向上争取、本级配套、招商引资等方式,争取实施海福特牛国家级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南江黄羊良种繁育基地全产业链建设、南江大叶茶科研基地建设、山地梅花鸡全产业链建设等重点项目,逐步健全良繁体系,不断提升扩繁规模与水平,提高六大主攻单品种源本地供种能力。青峪猪、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山地梅花鸡扩繁场达14个,南江黄羊原种场、巴山牧业分别入列国家、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通江县种业(畜禽)园区入列省级首批现代农业种业园区。
如今,我市已培育育种扩繁相关企业16家,其中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元顶子茶场有限公司等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6个。全市合格茶叶种苗生产能力达到1.2亿株以上,年出栏南江黄羊10万头、青峪猪6.8万头、空山牛1.05万头、山地梅花鸡60万羽。培育通江银耳重点乡镇10个,年产段木银耳干耳426吨、木屑银耳干耳60吨。
张冰铃查看大叶茶母本园茶树生长情况
推广赋能现代农业稳产高产
同样是6月27日,在南江县下两镇黄坪村的大叶茶科研基地,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铺满了整片山坡。南江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冰铃正穿梭茶树间,仔细查看其长势并记录在册。
据了解,整个基地分为全国优良茶树种质资源区、特色品种种质资源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收集区、茶树母本园、茶树新品种区试园、茶树杂交品种园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个茶树品种在此选育。基地还配套建设了南江大叶茶新产品研发中心、南江大叶茶科创中心。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南江县重点推介了创新研发的红茶新品“南江红”,填补了川东北高端红茶的市场空白。产品精选海拔1200米以上茶园的初春嫩芽,经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精制而成,具有“花香馥郁、果甜明显、滋味鲜醇”的独特品质,吸引众多专业采购商和爱茶人士驻足品鉴。
巴中出好茶,南江大叶茶是代表,其品牌评估价值达21亿元。其底气不仅来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殊荣,更以其卓越品质在茶界独树一帜。
“茶树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选育高产、高品质、抗病虫、耐旱、抗寒、高效益的品种。”张冰铃介绍,1965年,南江大叶茶便被中国茶叶协会认定为全国21个地方良种之一,1985年审定为四川省4大地方良种之一。
南江县又从南江大叶茶优良群株中选育出众多优良株系,其中“云顶早”“川茶5号”已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云顶绿”为省级良种。目前,南江大叶茶的种植区域已延伸到浙江的松阳、杭州,川内的宜宾、雅安等地。
当前,南江县正加强与省茶所、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持续培育南江大叶茶系列单株,调查收集3—5个特异性单株,开展特异性单株分区扦插,并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开展杂交育种,选育具有更好品质、更高产量、更强抗逆性、更适合机采的优良性状的单株。
一叶兴一业。南江县大叶茶茶园面积达8.5万亩,主要分布在云顶、下两等19个乡镇。2024年加工各类干茶3771吨,其中名优茶产量2470吨,大宗茶产量1301吨,综合产值达16.8亿元,带动全县从事茶叶生产人数达2万余人,核心茶园茶农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
我市锲而不舍致力于将巴中特色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整合资源、集成能力、科技创新、融圈建链”发展思路,建立生物育种工作专班和联席会议制度,编制生物育种全景图、路径图、鱼鳞图,制定年度工作要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清单,市县一体推进种业创新和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我市还通过链条延伸、项目带动、龙头引领、示范引领、展会推介,加快育种成果的转化应用,生物育种正在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巴中融媒体记者严波文/图)
原标题:紧紧攥牢农业“芯片”
编辑:曾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