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南江县

南江县:派驻村里当第一书记之后 | 巴中向新振兴提速

2025年07月25日 18:24:3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宁玥涵 刘婷 陈珮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连波

大巴山的晨雾,总是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缠绕着层峦叠嶂。驻村第一书记,如同种子,被时代春风播撒进不同的村落。

他们面对的,是交通的梗阻、产业的空白、观念的藩篱,以及乡亲们眼中那份对改变既渴望又犹疑的复杂光芒。

这条路并非坦途,充满了攻坚克难的汗水、化开心结的智慧、产业破题的焦灼,以及拥抱新生的勇气。他们的笔记本上,记录的不只是数据和项目,更是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最具象、最滚烫的章节。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南江县天池镇百岁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瑞:路,是走出来的盼头

脚下这片层峦叠嶂的土地,是南江县天池镇百岁村。两年前,这里还不长这样。

我接下百岁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后,驱车68公里从南江县城颠簸进村,那份沉甸甸的“见面礼”让我心头一紧:交通闭塞、设施薄弱、产业空白,人均纯收入还不足9000元,更让我忧心的是部分乡亲眼中那抹对改变的犹疑。

杨瑞正在和村民交谈

“难道就在这里认输了?”我攥紧了拳头,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

头两个月,我踏遍了全村每一户的门槛。坐在低矮的屋檐下,蹲在泛黄的田埂边,去倾听、观察、感受百岁村。渐渐地,百岁村在我心里清晰起来。我的笔记本上,开始勾勒“党建强基、发展提质、服务增效”的蓝图。

信任的种子得从最基础、最可见的改变里种下去。而改变,要从一个像样的“家”开始。破旧的村委会,连个像样的会都开不了,怎么凝聚人心?

我四处奔走,终于争取到8万元帮扶资金。那段日子,我和村干部们泡在工地上,看着那个冷清的角落一点点蜕变成集“党群服务、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阵地。

当看到200多人主动参与村务,沉寂的院子终于有了人声笑语,那份沉甸甸的满足感,比什么都珍贵。

但最让我夜不能寐的,还是村里那条泥巴路。它像根刺扎在所有村民心里,也死死卡住了百岁村发展的咽喉。

经过多方奔走争取资金,终于推动5.2公里通组道路硬化工程落地。项目批下来那天,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杨瑞(左)在查看新铺好的村道路

施工期间,我成了工地上的“钉子户”,协调矛盾,化解纠纷。当最后一车混凝土铺平路面,看着乡亲们小心翼翼地踩上那平整坚硬的水泥路,他们脸上的喜悦的笑容,瞬间冲刷掉了我所有的疲惫。

如今,我们村路路畅通,硬化率100%,农产品运出去的成本降低40%。新建5座蓄水池,改造灌溉渠系3公里,惠及800余亩农田,还争取农业部门支持建设提灌站,解决200余户村民季节性缺水难题……基础牢了,乡亲们眼里那点犹疑,也渐渐被一种叫做“盼头”的光芒取代了。

村民说的“杨书记带来的不只是路,是奔向好日子的信心”,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暖着我,也沉甸甸地压在我肩上。我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南江县公山镇石头矿村驻村第一书记曹旭:从“曹书记”到“小曹”的旅程

初来乍到时,乡亲们都很客气,远远地就打招呼:“曹书记,来啦?”但那笑容后面,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生分,想听句掏心窝子的“家长里短”可不容易。

驻村工作队员们私下里嘀咕:“这不行,得把自己变成‘村里人’才行!”于是,我们卷起铺盖,真真正正地住下了。

曹旭正在田间地头同群众深入交流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谁家有事,抬脚就到。鞋子沾满泥巴,皮肤晒得黝黑,成了我们融入这片土地的“勋章”。

但光“住”下来不够,乡亲们最期盼的,是腰包能鼓起来。

石矿村资源禀赋,南江黄羊远近闻名,古井矿泉水清冽甘甜。可好东西“养在深闺”,变不成真金白银。

我们就请专家手把手传授黄羊养殖技术,拉投资,扩大古井矿泉水的市场,打通销售渠道……那段时间,脑子里全是“怎么卖得更好”“牌子怎么打响”。现在我们进行定点营销和线下直采,销售额不断增长,乡亲们的钱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产业有了支柱,心里才踏实。

可光靠老本行不行。看着村里高低错落的山地,我们工作队利用石矿村“十四五”田园综合体规划,根据不同海拔和四季特色,带领大家搞起了土地流转,鼓励大家种植优质水稻,采取联农带农方式,促进老百姓增收。

最让我心头一暖的,是称呼的悄然变化。不知从哪天起,“曹书记”变成了更亲近的“旭书记”,甚至有些长辈开始叫我“小曹”。第一次听到有老人喊“小曹,来家坐会儿”时,我都愣住了,随即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称呼的变化,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隔在我们之间的那扇门。它告诉我,我们不再是客客气气的“外来干部”,而是被接纳、被信任的“自家人”了。乡亲们开始跟我唠家常,诉烦恼,提建议。“旭书记,这路被压得坑坑洼洼的,能不能修一下,娃儿们回来都不方便。”听着这些“唠叨”,我反而觉得无比踏实。

当“村里事”真成了“自家事”,当“曹书记”变成了“小曹”,那股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才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涌动起来。

南江县大河镇太平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辜天映:直播间里的“断货”声是最美的乡音

最近村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我们的农特产品,在直播间里卖断货了!

那天,听着主播略带歉意又难掩兴奋地对镜头说:“实在不好意思,直播间的粉丝朋友们,今天的农特产品已经售罄了!”这声音,简直成了我听过最美妙的“乡音”。

太平山村电商直播销售当地农特产品现场

这场由我们工作队牵线搭桥、巴中市“寻味巴山”直播团队助力的电商直播,吸引了2.6万网友在线“围观”。这些往日乡亲们得“提篮叫卖”或等着贩子压价的土货,竟卖出了2.4万多元。90多位参与的村民,脸上的笑容比山里的阳光还灿烂。

而在此之前,优质的农产品被困在山里,好货卖不出好价钱。怎么能让大巴山的“土疙瘩”变成致富的“香饽饽”,飞出大山?我们驻村工作队琢磨了很久。

为持续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我们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发展路径,组建志愿服务队入户走访。主动嫁接帮扶资源、协调产售双方,推动直播团队进村入户、带货直播,实现农特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顺利流通。

看着镜头对着还沾着泥土的竹笋、熏得金黄的腊肉,听着主播热情地讲述它们的故事,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搭建的不仅仅是一个销售渠道,更是一座连接深山与广阔世界的桥梁。

我常对队员们说,在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哪怕只是几个土鸡蛋、一斤腊肉,但只要能帮村民多挣两块钱,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拓宽增收渠道,推动乡村逐步迈向富裕。

目前,我们村已累计开展2场直播活动,促进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变现3.5万元,惠及70余户村民。

辜天映带领工作队入户收购村民有意向售卖的农特产品

站在村头,看着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炊烟袅袅,信号塔矗立其间。从“提篮叫卖”到“直播销售”,太平山村用一根网线,撬动了发展的新机遇。直播间里的“断货”声,则是市场对大山馈赠的认可。

未来的路,这“网”上的故事,我们还要讲得更精彩。(供图:南江县委宣传部)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