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9.5%左右、达到2.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2:1。
近日,《巴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我市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一地三区”(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供给地,秦巴山区高效特色农业样板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在加快生产粮猪等重要农产品、保障产品供给力方面,《规划》提出,我市将推进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推进粮油生产扩面增量、推进生猪等“菜篮子”产品提质增效、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等,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优化调整粮油、蔬菜、生猪、肉牛、肉羊等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93.5万吨以上。
在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我市将实施“八大计划:特色农业全域统筹布局计划、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计划、“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计划、现代农业园区梯级递进培育计划、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计划、农产品加工提值增效计划、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补短计划、乡村经济新业态拓展计划,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规划》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巴中·宜居乡村”,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整治行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行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能行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行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筑魂行动,增强区域吸附力。
在加快培育主体促进农民发展、激发农业创新力方面,我市将围绕构建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标,以小农户为重点培育对象,培育发展规范化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和服务能力,带动小农户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轨道。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健全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的农业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巴字号”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加快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色承载力。(记者 严波)
原标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9.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