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通江县

红色耀通江 风骨传后人

【时间:2022-07-21 11:44:04】【来源:巴中日报】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

  近日,大竹县委统战部组织无党派人士代表、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前往通江县开展“喜迎二十大、携手新征程”主题实践活动,走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实景党史浸润。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一路看、一路悟,用红色精神涤荡心灵尘埃。

  将实景党课选在通江,只因这里处处皆史。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红军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红色印记。

  近年来,随着通江“一区三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深入,曾经的革命老区——通江,通过深挖红色资源,正奋力谱写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的绚丽篇章。

  底蕴 革命遗址200余处

  近日,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在全国“红色村”中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经评选,四川首批30个“红色美丽村庄”纳入试点,我市沙溪镇王坪村、空山镇中坝村入选。这两个村庄均在通江县。

  红色是通江最鲜明的底色。

  绵延千里的大巴山,曾是一片风云迭起的热土,一片血肉浇铸的圣地。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向西实行战略转移,12月中旬抵达通江县,在此后的27个月时间里,建立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

  作为“中国红军之乡”“川陕苏区首府”,通江红色资源富集。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王坪、空山、苦草坝等六大革命旧(遗)址群;留下了全国唯一由红军为牺牲战友建造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总医院;“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红军石刻标语依旧熠熠生辉。遍布全县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据相关统计,全县红军遗址、遗物、文物、革命旧(遗)址、纪念建筑物共216处,红军石刻标语3000余幅。”通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通江比以往热闹了许多。近段时间,来通江找寻“红色记忆”、体验红军生活的游客数不胜数。

  “通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革命年代的故事在这里经久不衰、令人振奋。这次,我特意带着孩子一起过来,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上个周末,达州市民曾先生一家三口来到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瞻仰长眠在这里的25048名红军烈士。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通江县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近年来,利用川陕苏区的史实和丰富的红色资源,这里先后辟建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川陕苏区群众工作陈列馆等7个馆舍,成为广大群众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同时,通江还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群众工作陈列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为依托,先后创建全国爱国主义、全省干部党性教育、全省党史教育、全市廉政教育等一大批县级以上基地。

  这些红色教育基地的打造,让通江县红色遗址遗迹“活”了起来,丰富且宝贵的红色资源成为通江县最靓丽的名片。

  保护 每个通江人都是守陵人

  7月,仲夏时节,暑气蒸腾。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情系老区通江,传承红色基因”小分队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选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在这里,实践团遇到了陵园的第二代守陵人——王建刚老人,他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自愿成为义务守陵人的故事。

  在通江,守陵的不止王建刚老人一人。“当年,通江县总人口不足23万人,却有4.8万人参加红军,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薛元勋看来,“每个通江人都是红军后代,每个通江人又都是守陵人。”

  守护红色文化资源,通江不遗余力。

  “这个红军城建设得很有气势,文化也很厚重,既能观赏游玩,又能接受教育,很有意义。”7月18日,游客刘惠在通江红军城文旅特色街区游玩时说道。

  为修缮、保护红色文化资源,通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红军广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为核心区,打造文旅特色街区,去年7月9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据介绍,文旅特色街区在保护和恢复红军老街区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呈现“院落式和街坊式情景旅游消费街区”及“通江县红色旅游文化集散中心”,文化脉络以红军文化为主,结合通江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围绕红军文化和传统文化,打造集休闲、商业、旅游、接待、娱乐、红军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军文化大观园,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成为通江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更大手笔的保护措施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中进行。目前,通江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132.5亿元的陵园交通专项改善项目。“截至目前,改善项目的一期工程已完工7个项目、完成总投资5.3亿元,剩余4个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底前全部完工。”通江县王坪专推项目负责人介绍,园区通过完善景区标识标牌、优化景区交通路网、提升景区绿化景观、开展“厕所革命”等有力举措,推进“软件提质”和“硬件升级”,既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又更好地保护了烈士陵园。

  据介绍,目前,通江县正立足“一区三地、红色通江”发展定位,深挖现有红色文旅资源价值,编制《川陕苏区王坪景区总体规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高品位建设县城、王坪、空山、毛浴“四大精品景区”,打造“三条精品线路”。

  “为更好地保护红色文化资源,通江县加快红色资源向能展现红色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党史教育和研学基地转化,目前获得命名‘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1个、‘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个、‘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4个。”通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传承 书写新时代红军精神

  1933年,中共川陕省委在通江县城创办了第一所省级党校——中共川陕省委党校,这里作为川陕苏区唯一的党校,为巩固和发展党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时隔90年,今年6月,大巴山上育英才主题陈列开展仪式在通江县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旧址举行。通过图文、绘画、多媒体等手段,现场讲堂、实地体悟、情景体验等方式,系统展示川陕苏区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和理想信念、纪律作风教育方面的亮点,充分展现了川陕苏区时期对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养锻炼党员干部方面的突出贡献。

  “此次展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号召全县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凝聚奋进力量。”通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通江后,红十一师进驻毛浴古镇。红军时期,这里是连接川陕苏区首府通江至红军后勤基地苦草坝和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王坪的水陆交通枢纽,是红军北出川陕到汉中,东达万源、西临南江、南至宣汉等地的重要军事要道。

  “我们都是红军的后代,将红军精神世代传承下去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居民刘弘文告诉记者。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通江县毛浴古镇,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镇上的店招大多带有革命色彩,如红军挂面、独立营甜点、根据地百货、红色年代等。每个店铺的对联也很有特色,如“红四方旅餐馆”门前对联是:聚餐当思前贤苦,畅饮莫忘先烈情。

  小镇尽头,一面石头墙壁上,镌刻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的鲜红标语。这是红四方面军的训词。

  这段训词在经历时间的沉淀后显得弥足珍贵。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红军精神在通江有了更新的载体。

  年初,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县城段正式通车,引来不少游客游览“打卡”。驶上这条路,入口处便是“迎红军”理想之光雕塑,在道路右侧有一串数字——“1932.12.18”,这是当年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镇入川的日子。

  车窗外,不时闪过“赤化全川”等标语和鲜红夺目的喷绘、雕塑等,引人回望那段“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岁月。

  随着红色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扬,吸引大量追寻红色记忆的游客到访,让通江收获了高人气和经济效益。这不仅带动了通江广大群众增收致富,而且有力助推了全县乡村振兴。

  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江绘就了一幅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不少曾经的“空心村”成为人气兴旺的旅游村,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通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3万余人吃上旅游饭,人均年增收1.2万余元。

  深挖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今朝的通江儿女,正用他们的苦干实干、艰苦奋斗,书写了新时代的奋斗史,用实际行动让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张永龙)

  原标题:红色耀通江 风骨传后人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