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巴中要闻

巴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时间:2022-07-28 10:18:08】【来源:巴中日报】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让巴中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离不开全市农村环境的根本改善,而农村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面源污染治理。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整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7月25日一大早,平昌县得胜镇马灵村的肉牛养殖场门口,20多吨有机粪正装车准备运送到附近的一家蔬菜基地。“这些有机粪肥每吨价格450元,通过畜禽粪污快速固态化酵解技术酵解肉牛粪污而成。”养殖场负责人、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程栋梁介绍,去年该养殖场通过售卖有机粪肥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 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62%

  近年来,随着全市肉牛产业的发展壮大,粪污排放问题也提上日程。2019年,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德涌带队研发的“畜禽粪污快速固态化酵解”专利技术出炉。这项专利技术利用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其相关酵解原料,将畜禽粪污及时固态化酵解成有机粪肥,有效破解肉牛养殖环保投入大、人工成本高等瓶颈。

  “通过将风化土壤粉、锯木面、残枝败叶、作物秸秆和复合微生物菌群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牛圈‘床垫’的基料,换一次‘床垫’可以‘管’3—4个月,最终‘床垫’与酵解的粪污一起变成有机粪肥。”程栋梁介绍。走进养殖场内,牛圈干爽,实现了粪污“零排放”,再也闻不到刺鼻的牛粪味,“不仅有机粪肥可供市场需求,牛肉品质也得到提升,每头能多卖800至1200元”。

  我市坚持种养、产村相融,因地制宜推广“异位发酵床”“肥水一体化”“集中转运、田间储备处理”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根据农业农村部直联直报系统显示,全市养殖场(户)畜禽粪污产生总量为1699.39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为1642.04万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96.6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负责人介绍。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稳定达92%以上

  7月23日下午,恩阳区双胜镇红岩社区居民尹建平刚掰完玉米又随即邀请镇上的粮满仓种植合作社组织青贮收割机前来收割玉米秸秆。除了每亩地玉米的日常收入外,玉米秸秆的售卖每亩还可增收120元。“我们家种了十亩玉米,准备把玉米秸秆全部卖给合作社,就能多收入1200元。”尹建平告诉记者。

  在收割现场,青贮收割机采收玉米秸秆后,青贮打包机迅速把采收好的玉米秸秆粉碎裹包。“裹包后经过自然发酵成为饲草并长期储存,当前正值玉米收获季节,为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我们引进成都永续农耕文化传播公司,组建粮满仓种植合作社,开展玉米秸秆收购加工,预计全镇可加工青贮、黄贮饲料3000多吨。”双胜镇镇长卜先介绍。

  通过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推广“秸秆粪便舍外发酵床肥料化技术”“还田肥料化技术”“秸秆发酵饲料化技术”等“五化”利用技术,全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卓有成效。巴州区、恩阳区成功入选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记者获悉,全市已建成秸秆“五化”利用市场主体72家,秸秆收储点460个。完成秸秆资源台账填报,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62%,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稳定达92%以上。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通过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指导农膜科学减量使用。因地制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积极推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202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推广应用粮经作物集中育秧育苗、水稻直播、秸秆覆盖栽培、侧膜栽培等技术,减少农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减轻废旧农膜污染,实现地方生态循环。(记者 张维)

  原标题:“秸”尽所能点“粪”成金——我市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