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一园系民生,一花一草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我市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年。过去10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
高标准谋划城市框架
“2013年,我从江北坐车到巴中经开区上班,秦巴大道沿线还是一片大工地。现在,这条道路两边特别繁华,发展变化太大了。”家住巴州城区的吴文明对近年来巴城变化感叹不已。
吴文明看到的变化,缘于大手笔规划和高效率建设。
就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我市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那年,国家层面的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出台,我市被确立为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彼时,围绕“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我市谋划构建“一城三区”空间形态,大力建设巴州主城区和东翼兴文新区(巴中经开区)、西翼恩阳区,城市框架不断拉开。
10年来,巴中经开区围绕“兴产”“兴城”两大核心目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城市承载力逐步提高,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加速崛起。中心城区持续优化功能,完成水果批发市场搬迁、市中心医院南坝院区投运等疏解任务,城区功能布局持续优化,城市宜居品质不断提升。恩阳区积极实施“营城聚人”战略,依托城市山水文脉,推出“十园六院”规划,山水公园城市已见雏形。
过去10年,我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5倍,扩大到60.6平方公里。
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市城市发展规划更新,但标准不减。去年,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坚持“三生相融”理念,按照“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聚焦建设“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7月29日,巴城玉堂大桥项目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滚涂桥面防水层、安装天然气管道和人行道护栏等工序有序进行。"大桥有望年内实现通车。"巴州区住建局重点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特立介绍,大桥建成后将连通汽配街和北环线,进一步完善主城区路网结构,改善城市交通体系,有效缓解江北大道东段通行压力,方便群众出行。
穿城而过的巴河将城市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一座座横跨巴河的大桥也成为市民对这座城市发展最鲜明的记忆点。
时光回溯到2013年9月3日,麻柳湾大桥在当天正式通车。居民杨绍静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我作为江南片区群众代表为通车仪式剪彩。当时,人群欢呼,彩旗飞扬,大家纷纷走上桥头拍照、观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大桥的通行方便了川剧团、街心花园及江北状元桥片区近10万人出行。”
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在巴河上上演。过去10年,我市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麻柳湾大桥、莲花大桥、黄家沟大桥、晏阳初大桥、南杨大桥等。巴河两岸因这些跨河大桥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骨架”。
除了桥梁,环线道路也拉近了城区距离。巴城北环线、西环线、巴恩快速通道等道路的陆续贯通,筑牢了城市发展底盘。截至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7.59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3.51%。
高品质提升城市内涵
在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要以“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为目标。
围绕这样的目标,我市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品质”不断提升。
2021年12月29日,南池艺术广场正式开放。广场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南池市场,它一度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地处老城区中心地段,人流量大,交通拥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城市功能提升的角度出发,巴州区委区政府决定拆除市场,建广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张特立介绍。如今,南池艺术广场已成为一个集时尚、现代、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城市休闲型综合广场,意味着20余万巴中江南老城区人民生活品质的真正崛起。
据统计,过去10年,我市新建城市各类公园24个,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
城市内涵提升,远不止于此。巴河河道生态修复、津桥湖建设工程、望王山运动公园二期……10年间,一件件影响巴中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的民生工程正慢慢成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城市“内涵”显著提升。
10年奋斗、10年巨变,但城市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没有终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不断推动城市内涵发展、精明增长、精细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和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记者 张永龙)
原标题:我市加快建设“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浓墨重彩绘锦绣 华丽蝶变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