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早贪黑,谯怀道终于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将地里的2亩水稻收回脱粒,一颗颗金灿灿的稻谷晒在院子里,谯怀道支起了防雨棚。“现在可以睡个安心觉了,之前看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我生怕好不容易种出来的稻子烂在地里。”
谯怀道是巴州区鼎山镇明月村的脱贫户,如今是村里的“带头致富明星”,“以前穷,老伴又走得早,好不容易把女儿养大,自己又得了鼻咽癌,还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谯怀道说,2014年,村上把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了治病的大部分费用,不仅如此,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砖瓦房,参加了农民夜校,学到了种植养殖技术。
“今年除了种水稻,猪圈里还有四头百来斤的架子猪,养了三四十只鸡,地里还有蔬菜,从卖黄瓜、四季豆、茄子到卖白菜、萝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谯怀道说,以前搞农业埋头受累,现在学了技术,会选择品种、使用有机肥、关注天气预报,增收不用愁,先脱贫再奔富,日子越来越好了。
走进恩阳区茶坝镇朱家营村,脱贫户马光培庭院前一片绿意,鱼塘宽阔,圈里鸡鸭成群,棚里鸽子好奇张望,还有一群“嗡嗡”叫的蜜蜂。
“帮扶干部们请农技员指导种植养殖技术,支持我们发展产业,把田种起来,再养些鸽子、蜜蜂、鸡鸭鱼等。”马光培说,上次帮扶干部上门算了个账,预计他家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8606.37元。
增收有新出路,务工有好去处。
近日,喻丽骑着车到位于巴中临港产业园的一家通讯技术公司上班。32岁的她是恩阳区兴隆镇玉皇村的脱贫人员。两个月前,玉皇村村委会和兴隆镇人社服务所向她推荐了一批用工岗位。经过双向选择,喻丽应聘到这家公司从事前台接待工作,每月工资能拿到3500元左右。
在村上得到一份公益性岗位工作后,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脱贫户冯建华既照顾了家里,又挣了钱。“除了公益性岗位,冯建华还可以到村上的产业园务工。村里的蓝莓园、草莓园、乡村旅游带上的农家乐都时常需要用工。”该村常职干部谯谊宗介绍。
今年以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大力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户采取产业奖补、免费发放幼禽、提供技术等方式帮助农户发展“短平快”项目增收。全面落实中省《应对疫情灾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措施》,及时出台稳增收六条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办法,推行“五双”服务模式,统筹以工代赈、东西部协作和市县重点项目、产业园区等资源,点对点做好务工信息推送、人员输出和就近就业。累计帮助21.41万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解决因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1683人就近就地就业。(记者 何欢)
原标题:今年以来我市加大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让脱贫群众——增收有新出路 务工有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