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实施‘十四五’规划、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十分重要的五年,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奠基的五年。”市金融工作局作为全市金融业的牵头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近日,记者采访了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照森。
记者: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和“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市金融工作局作为全市金融业的牵头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
周照森:据统计,截至当前,巴中银行机构存款达1584亿,今年新增加153亿元,增速排全省第六位,巴中金融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17.7%,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理所应当承担区域发展的重任。我们必须沉下身子、潜心研究,探索符合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巴中金融发展之路。在“两主”方面,我们主要是以资本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推进资金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在巴中经开区打造秦巴金融一条街,把金融机构聚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既有利于金融产业自身的协同发展,更有利于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逐步形成全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县区金融副中心、乡村金融服务网点“一核五副多点”的金融服务新格局。在“三基”方面,通过进一步优化金融顾问、“一企一策”挂联帮扶等“保姆式”服务,全力打造一流金融营商环境,为巴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来投资企业、重点产业服务,化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在“四向发力”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抢抓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在金融信贷、机构设立、企业上市等方面大力争取特殊政策。通过高层推动、部门跟进、外引内育、管服并重,新增授信3000亿元以上,让巴中金融在川东北片区乃至全省有地位、有影响。
记者:金融是巴中的支柱产业,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职责。那么,巴中金融又将怎样服务实体经济或二者如何有机融合发展?
周照森: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确定的“1+3”产业布局来系统谋划金融服务工作,未来五年,全市金融系统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初心”“使命”,重点支持天花板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当前考虑聚焦支持三类行业企业的发展。
一是“风口”行业企业。支持白酒企业尽快上市。酒业板块是当前股市最火的板块之一,具有快速做大做强的先天条件,一旦上市,市值非常可观。支持碳类高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我市境内拥有优质石墨矿山,也有一些技术领先的企业,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支持新能源企业做大做强。巴中境内天然气探明储量较大,有清洁能源发展优势,同时,巴中降雨量丰沛,集中在夏季,在蓄水错峰发电方面具有优势。
二是支持“百年老店”的创建。巴中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渔溪豆瓣这类企业,这类企业没有天花板,可以做大做强,但我们这类企业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
三是支持依托巴中禀赋资源深度开发的企业。支持生物制药企业。巴中是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具有无可比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具有绝对优势,这种产业附加值高、能耗低、无污染。支持文旅康养产业。文旅产业是富民产业,具有持续增收的特点,能提高区域消费能力,给老百姓带来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企业一线,掌握本土企业发展状况,挖掘融资需求,按照“一家企业,一套方案”的模式,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和产品,加快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加大绿色低碳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预期目标和具体举措?
周照森: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金融机构增强对环保、低碳、节能行业的投入,运用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巴中绿色资源极其丰富,绿色产业后发优势明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有可为,我们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实践探索,建成全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市。
具体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构建绿色标准。总体来讲,就是“1本目录”“2个体系”“3部标准”“4套系统”。通过这些标准体系的建立,让老百姓和企业明白怎样才能获得便捷、优质、低成本的绿色金融支持,怎样保障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优质的绿色金融服务,怎样才能更好的防范绿色金融风险。二是做优绿色服务。对信贷审批、保险理赔等人民群众不太满意不太舒心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最短的办理时限、最低的审批门槛、最简的业务流程、最优的贷款利率。按照“量体裁衣”“适销对路”的原则,实施绿色金融服务提升工程,创新推出一批适合巴中绿色产业(项目)融资需求和保险保障需求的金融产品。
记者:《巴中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已经出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请您介绍一下有关情况,是否有信心和决心去实现这些目标?
周照森: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成川陕革命老区金融业振兴发展示范市、全省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和川东北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中心。到2025年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超过6%,税收占比达到6%。
接下来,我们要全力争取设立巴中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强巴中金融话语权;抓住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等机遇,利用好省上财金互动政策,全力推动1-2家企业在国内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为我市GDP、税收作出更大贡献;全力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特殊金融支持政策,在推动落实现有银行授信的基础上再新增授信3000亿元以上,促进更多金融机构与巴中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全力支持“两区”建设,市、区共建秦巴金融街,助力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发挥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优势,指导文旅新区企业包装项目,重点支持光雾山旅游景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助推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做大做强。
我们完全有信心和决心来实现这些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市委谋划高远。市五次党代会明确将产业培育振兴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将金融业加快集群发展、金融体系加快完善、融资方式加快创新、绿色金融加快推进等内容大篇幅写入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金融基础扎实。过去5年,全市金融业呈现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末与今年10月末数据相比,全市银行机构存款实现四级“百亿跳”,达到1584亿元;贷款突破千亿,增长90%;存贷比超过六成,达到64%,个别银行的存贷比达到140%,这个数据表明该银行已经使用了大量市外资金帮助巴中发展。保费收入达到45亿元;先后引进设立了长城华西银行、民生银行、达州银行等各类金融分支机构10家。这样后发赶超的态势,让我们有了更强大的信心。政策机遇叠加。“十四五”期间,巴中是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四川唯一一个,喜迎重大战略机遇期,国、省一系列差异化金融政策持续实施或将陆续出台。随着我市“三市两地一枢纽”加快建设,巴中必将成为未来金融资源的区域性洼地。这样稳定美好的预期,让我们有了更豪迈的雄心。
总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金融系统狠抓落实,实体企业竞相发力,巴中金融业后发赶超的蓝图一定能够实现。(记者 陈俊吉)
原标题:认真服务实体经济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