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打算种200多亩,这两天温度合适,土壤不干不湿,适合下种……”9月9日下午,在平昌县南天门景区管委会双河村4社,抢抓晴好天气,种粮大户方强组织了近150人到地里种植秋洋芋。
同一时间,40公里外的通江县正在召开秋洋芋的种植培训会,34个乡镇50多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集中学习种植技术。
金秋九月,告别极端高温天气,巴中开启凉爽舒适模式。为弥补大春粮食生产损失,全市各地以秋洋芋为主狠抓晚秋生产。目前,储备秋洋芋种子2.34万吨、肥料1.57万吨,已抢播晚秋粮食30多万亩,其中秋洋芋将近20万亩。
套种轮作
力促“一地多收”
9月8日早晨,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恩阳区双胜镇红岩社区,65岁的村民杨维龙提着满满一筐秋洋芋种早早来到地里。他和邻居老刘打配合,一人打窝子一人下种。
“刚刚降温的那几天,我们就开始翻地,备耕晚秋生产。”双胜镇镇长卜先介绍,截至目前,全镇已种植秋洋芋2000亩,其中红岩社区、古楼垭村、阳合村示范带有1000亩。按照规划,这批秋洋芋预计赶在春节前上市。
在秋洋芋示范点,记者发现种植秋洋芋相邻的厢行里已经冒出了一些成片的幼苗。仔细一问,才得知是几天前刚种的白萝卜。“原本是秋洋芋套种小麦的,但现在距离小麦最佳播种时间还有一个多月,萝卜采完刚好能种小麦,一地多收。”红岩社区副主任岳茂华掰着指头算时间。
地不留空、季不留闲,全市各地都是如此。以通江县为例,今年9月以来,按照“茬口衔接、轮套结合”的理念,该县充分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行、撂荒整治地、空闲地、坡台地,重点选择中早熟脱毒种薯,积极推行薯-麦、薯-油、薯-菜间套作和薯-玉、薯-稻轮作,不断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
据介绍,今年巴中市秋粮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5万亩,同比增长60%。近日召开的全市晚秋生产暨谋划2023年小春生产会议明确提出,将晚秋粮食生产作为一季主要粮食作物来抓,力争在补救旱情损失的基础上多增产,稳住农业“压舱石”。
“农机+农技”
助力秋粮播种
9月5日,在通江县民胜镇长兴村秋洋芋种植基地,一台一体化播种机亮相,一个小时便种完了一亩地。“以前种一亩,我们需要找七八个劳动力,现在有专业的播种机帮助生产,既省时省力又节约了成本。”72岁村民付克均感慨。
基地东边,一台翻耕机正在作业,一旁的村民忙着拉线、放线、切种、浸种。有了机器的帮助,秋洋芋种植的开沟、起垄、施肥、播种一气呵成。
“为防止种薯烂块、死种,在播种前一定要先用多菌灵进行浸种消毒,这样出苗率才高。”耕作间歇,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高级农艺师王安中将村民聚集到路边,围着一筐待下种的秋洋芋,从土壤选择讲到浸种消毒,详细传授技术要点。
刚刚过去的8月份,极端高温天气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巴中各地大春作物的收成。为了尽可能的弥补大春损失,全市全力抢抓以秋洋芋为主的晚秋生产,并将秋洋芋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到田块。
为推动晚秋生产,平昌县抽调农技站、蔬菜站、植保站等职能单位业务骨干组建技术指导服务小组,分赴各乡镇、街道、管委会等指导镇村规划落实晚秋生产,到田间地头开展晚秋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恩阳区派出专业技术人员360人次,全力保障秋粮播种面积。
此外,相对于晚秋生产,巴中市还提早谋划2023年小春生产,以“基本消灭冬闲田土、基本消灭农户承包耕地撂荒”为原则,挖潜力、扩播面、攻单产、增效益,争早抓主动、趋利避灾害,打好打赢明年全年粮油丰收第一仗。
原标题:秋洋芋当主角 巴中抢播晚秋粮食3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