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沿秦巴大道,走进位于巴中经开区东部产业园的四川国药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厂房,百余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生产着中药配方颗粒。2011年,四川巴中经开区扩区移位,一座新城的崛起之梦在那一刻发芽。从建区之初的“零工业”到现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林立,八年多来,经开区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正在呈现。
规划引领
产业新城有了“路线图”
城市建设,规划优先。自巴中经开区扩区移位以来,就围绕产业新城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1年4月,为圆巴中人民发展新产业、拓展新空间、建设新家园的期盼和梦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巴中经济开发区扩区东移到兴文,集全市之力再造一个幅员10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4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万人的产业新区、宜居新城。
2017年6月,市委书记罗增斌来到经开区调研,对经开区以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拼搏实干,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努力培育巴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罗增斌书记指示,巴中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王俊岭带领经开区党政一班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宜居新城,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年来,巴中经开区迈入加快发展赛道,从建设开始,就摒弃“开发区就是一片工业区”的传统观念,让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城市新区既要有睡眠区,更要有税源区。”王俊岭说。基于这种认识,巴中经开区以产业、民生必需的功能性支撑为主,逐步开发、配套、提升,以产带城,以城兴产,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项目支撑
产业新城有了“主心骨”
崛起一座产业新城,要有项目做支撑。近年来,经开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招商区域,招商引资取得集中突破。
2019年12月18日,全市第一座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巴中市众彩物流园正式开工,给巴中农产品产业发展带来了曙光和全新机遇。“经开区的区位优势非常好,党政一班人对于招商引资非常上心。”公司董事长周大林表示。
万达广场、王老吉、西部国家商贸城、国药天江、泰美克……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优质的星级服务、日益凸显的后发优势,巴中经开区这片投资热土上,一部又一部的发展传奇轮番上演。
“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务实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和遗留问题项目清理清退,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小林表示,近三年时间里,经开区有序对24个“僵尸”项目清理清退、盘活项目11个,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34家,顺利实现从传统落后产业主导向新型工业主导的转型。
仅仅近三年来,经开区累计签约引进产业项目95个,总投资超350亿元,82个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利用社会投资286亿元。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四大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聚集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服务保障
产业新城有了“软实力”
“我公司已入驻经开区8年,企业有困难,只要找到政府部门,即便不能立即解决,他们也积极沟通协调,想企业所想。”2012年,中国·巴中西部国际商贸城落户经开区,国盛基业集团董事长刘国能这样评价经开区服务保障工作。
为推动产业新城建设,经开区着力推进水、电、气、通讯等城市保障功能同步配套;打通城市环线、主干道、生活路、产业路、景区路,形成内畅外达的交通格局;坚持全员招商、平台招商、靶向招商,取消了33种行政事业收费,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极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经开区把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推进年”部署细化到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具体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截至目前,新开工需用地保障的24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20个项目批地或供地手续的办理;大力提升帮办代办服务水平,落实专人专班,主动上门服务企业,实现了投资项目帮办代办100%全覆盖。
目前,经开区辖区范围越来越广,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重大项目越来越多,产业业态越来越丰富,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已日臻呈现。(记者李云良)
原标题:不负韶华 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