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巴中1月15日讯(王飞 刘欢欢)“没办法陪他驻村,那我就照顾好家里,不让他担心。”27岁的何亦纯近日受访时说,“他守着村民,我守着孩子,各自努力的样子很美。”何亦纯口中的他,是她的丈夫李飞。
2018年8月,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法院担任法官助理的李飞被选派到巴州区大罗镇七孔村担任第一书记,助力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这是一份苦差事,但李飞欣然接受。李飞今年31岁,201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巴州区人民法院工作。他坦言,自己缺乏对基层工作的了解,“驻村扶贫对我来说是一个了解基层的绝佳机会。”
精准“把脉” 不让“病根”变“穷根”
巴中市巴州区大罗镇七孔村山大沟深坡陡,农业发展不足、交通条件滞后,是巴州区典型的贫困村和三边村之一。据了解,七孔村共农业人口178户775人,其中贫困人口48户165人。2017年通过区、市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同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设竣工并搬迁入住。其中,七孔子聚居点入住29户102人,罗家塝聚居点入住24户88人,共计53户190人。
“山大沟深不漏一户家庭、山高路远不漏一个群众。”为尽快摸清村情、民情,找准工作切入点,他多次上门,多次走访,与村民交心谈心,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靠近到谈心,再到交心,以一个农村儿女的担当扑下身子、沉下心思,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
早上6点,天色微明,七孔村的付贵才就开始忙着放鸡进园,添撒饲料,照料幼仔......工作起来毫不含糊。
以前可不是这样。老付是党员,因妻子多病、缺资金、缺技术,不同程度存在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而致贫。可村里来了驻村第一书记,没多久,“闲人”老付变成了光荣的“打工人”。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走访过程中,李飞发现,村里一些党员像付贵才这样,思想觉悟不高,不亮身份,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如何不让“病根”变“穷根”?作为党员干部,李飞感到,得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七孔村党员示范工程始建于2016年,缺资金、少技术,成为老付党员示范工程规模较小,不成气候,无法带动周围群众致富的一块“心病”。
发展产业 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为充分发挥党员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七孔村党支部决定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1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支持帮助贫困党员率先脱贫,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党内关怀帮扶的政治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为全村夺取脱贫奔康全面胜利注入强大动力。
引进新技术,铺就致富路。发展产业,最关键的是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无资金是无源之水,没技术是无本之木。李飞随即邀请农技部门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零距离”传授科学养殖技术。
“多亏专家来指导我们养殖,我们自己要少操好多心,肯定要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贫困户'这个头衔实在不好听。”技术有了保障,让身为党员的老付对脱贫致富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气神。
未来可期 好政策托起好日子
2020年4月,利用政府给党员示范工程拨款15000元的契机,付贵才一次性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000多只,全年出栏鸡、鸭、鹅共2000多只,养殖纯利润达30000元。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们的李书记!不仅让我们脱贫致富有底气,更让我们疫情不减收入。”老付将这份感谢的心回馈给了邻里乡亲,免费给周围群众发放小鸡500多只,按照合同给村里分红5000元,在带动了周围群众养殖积极性的同时还增加了七孔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贫困户更应该以此为契机,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奋斗才是脱贫致富的最美‘底色'。”任职两年,李飞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如今,村里一条条水泥路阡陌纵横,四通八达,一盏盏路灯给村民带来了光明,更温暖了村民的心。很多人说,是他改变了七孔村,但他觉得,是七孔村改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