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通江县

通江县:城乡焕发“高颜值” 生活迈向“高品质”

【时间:2022-01-05 10:52:39】【来源:巴中日报】

  信步而行,2903.6公里新(改)建的通村硬化路在脚底延伸;举目四望,高楼林立,13201户易地扶贫搬迁、62492户危房改造已然完成;细细聆听,3012处各类供水工程,让潺潺水声在各地漾起……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更是发展的刻度。五年风雨兼程,通江人民战贫困、奔小康,经济、社会、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五年,通江城市建设一路披荆斩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漫步高明新区,亲水平台、宽敞小道、绿植景观等相映成趣,形成一片绿色宜人的生态环境。同样,在谭家河湿地公园,园内如意桥、景观水坝、码头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实施绿化亮化升级工程,完善城市管网,美化市容市貌,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如今的通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不断增强,一幅幸福生活的画卷在通江徐徐展开。

  从“蜗居”到“宜居”

  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从瓦房到平房到楼房再到带电梯的高层,70年来,“老通江”何东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他都有全新的居住体验——环境越来越优美,出门越来越方便,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什么样的住宅区可以称之为“好”?在何东的眼中,如今他所住的小区就是最好的。“现在的居住环境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物业、有停车场,小区环境也十分舒适。”何东说。

  “轰隆隆……”4月6日上午,一阵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通江县城壁州街道老糖果厂小区的沉静:通江县城区又一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当地群众即将告别“老、破、旧”的居住环境,开启宜居新生活。

  在改造现场,挖掘机挥舞长臂整理管网、工人拉起绳索拆除违建护栏,对红星片区老糖果厂小区、林化小区等6个老旧小区进行修复市政设施、完善小区配套、整治脏乱差环境等施工。“我们这个老小区也要改造升级了!”看着施工热闹场面,附近居民开心地议论着。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民生福祉。通江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结合民意调查、实地踏勘和专家论证,按照“一小区一方案”的办法,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努力把老旧小区改造这一家门口的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

  今年以来,壁州街道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微改革”,组织党员、“自管委”成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4类人员组成专班,挨户了解红星片区老旧小区房屋、基础设施、群众改造意愿等基本情况。

  “小区的改造重点要对化粪池和污水管网进行整治,少做一些形式上的建设。”居民代表朱江在3月2日召开的老旧小区改造协商会上建议。

  结合摸底实情,通江县梳理老旧小区周边空闲资源,评估论证财政承受能力。明确实施措施后,计划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失修失管严重、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

  通过道路平整、立面涂装、雨污分流、线网入地、绿化亮化等,对老旧小区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造,努力解决老旧小区居民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老旧小区品质和服务功能。

  近年来,通江建设工作始终把工作重心聚焦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上来,把造福人民作为推动新区发展的矢志追求。

  截至目前,通江已先后完成道路硬化1.4万平方米,新增人行道铺装2.8万平方米,立面涂装4.6万平方米,铺设雨、污水管网16千米,埋设地下管线26千米,新安装(更换)路灯600余盏,实现39个老旧小区整体改造提档升级,惠及2800余户居民,助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大大提升了老旧小区的宜居度,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这五年,通江百姓从“住有所居”走向“安居宜居”。

  从缺失到完善

  基础设施既“还欠账”又“开新河”

  40多岁的何锋至今还记得,小时候随父母从城区回老家,得辗转几趟班车,颠簸半天。逢上年节,若再遇上天气不好,“那狼狈劲,可别提了!”现如今,开上了小轿车的他,一个小时就回到了老家。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五年来,通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稳。国道G347(原省道S302)从新区北部绕城而过,巴通万高速紧邻新区南部,交通设施建设的加持,使秀美红军城通江释放出巨大开发潜力。

  “不敢想,真的不敢想。瞬息万变,翻天覆地!”谈起通江的发展变化,何锋连连感叹。新增停车位1000个、维护破损市政设施15700平方米、城区亮灯率达到95%……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通江始终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

  五年来,紧跟“前进”这一时代强音,通江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品质”行动,全力打好“城市品质提升战”,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建成壁州大道、东方广场大桥、壁山森林运动公园、谭家河湿地公园、高明湖公园,全面完成高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红军广场、红军街、红军北路、文庙街、滨河路等改建提升,老城功能不断完善,新区加速崛起。

  同时,通江六小、周子坪小学、通江县高明职业高级中学、通江文教示范幼儿园石牛嘴分园等多所学校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周子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稳健发展,妇幼保健院启动建设,新区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区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当前,通江已争取到位中央、省补助资金24.69亿元,政策性贷款、基金和专项债券23.69亿元,入库PPP项目30.64亿元,新增停车泊位7000余个,新增市民活动小广场11处,新增绿化3万平方米,完善13条背街小巷照明设施,新建改造公厕18座。

  做足增绿文章,推进城区绿化美化,既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区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通江上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进生态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成为通江发展的主旋律。

  如今,漫步在通江县城,站在彰显通江特色产业的银耳博物馆前一眼望去,蜿蜒盘旋的市政道路如同水墨画般起承转合,映衬出不远处舒缓的天际线;高明湖湿地公园中的树阵广场巧妙地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韵味彰显,翠绿与树影在金色阳光下交相辉映,摇曳生姿;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如意广场,在湖水的灵动中显得静谧而神秘……

  从点状到全域

  统筹城乡发展“一个都不能少”

  在加速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同时,通江始终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进。

  走进通江县瓦室镇夏家村,青瓦白墙格外显眼,青枫、红枫等景观树竞相生长,村民们谈笑风生……谁也想不到,几年前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夏家村,如今已变成村社道路四通八达,百姓住房白墙黛瓦,特色产业规模发展的美好新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78岁的村民罗新政正在院子里忙着侍弄花草。尽管已是冬天,一株株绿植仍被他打理得生机勃勃,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宽敞明亮。“房子危改以前,地坝周围都是用薄膜盖起的,四周放的柴草,有些瓦椁烂了,屋里到处都漏雨,看起来很不美观。”回忆起以前的房子,罗新政历历在目。

  夏家村位于瓦室镇东北部,距离县城26公里,全村357户1117人,脱贫攻坚开始前贫困发生率达20.6%,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大部分住居为川东北木架房及土坯房,房屋陈旧,危险程度很深。

  “好多柱料、檩棒、椁子包括穿片都年久失修,遇到下雨天,外面大漏,屋里小漏,住着也不安全。”村民赵举尧说。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6年至2019年,夏家村累计争取到位中央、省四类对象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35.5万元。通过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改造方式,同步实施厨改、厕改、圈舍改造,室内外环境改造。全村累计实施四类对象危房改造70户,实施一般户危房改造135户。

  “忧居”变“优居”,暖的是民心。同罗新政一样,通过危房改造,村里的其他村民家里也添了新家具,还对院落、堂屋等地方进行修整,老屋不仅变干净了,生活质量有了提升,人更是变得精气神十足。

  在大兴乡东郡村,同样展示着美丽乡村的无穷魅力。青山绿水中,一幢幢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微田园里,各种时令蔬菜绿油油一片,一口口塘库碧波荡漾……“现在环境好了,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了!”村民杜元富说。

  夏家村和东郡村的变化只是通江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缩影。通过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治理,开展法制教育,引导群众良好习惯养成,农村形象大幅提升。如今,每一个新村都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当前,通江县正以巴山新居为抓手、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乡村,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目前,通江共建成18个中心村和320个聚居点,实施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2.5万余户,到位农村危改补助资金9739万元,完成3899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300户土坯房改造;49个乡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前)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建设全面达标,157个脱贫村文化室、卫生室100%达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3座及配套主管网75公里,覆盖乡镇22个。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补上突出短板,通江县乡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通过治理农村垃圾、污水、粪污等,乡村生态得到保护与修复,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风雷激荡,岁月峥嵘。理想从未因时光流逝而变老,信念从未因风吹雨打而动摇。城市主干道上车辆川流不息,新旧城区无缝衔接,一个个美丽新农村映入眼帘,一幢幢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近年来,通江一大批重要的城市建设项目顺利建成投入使用,城区交通网络清晰明了,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提档升级。危房变新居、旧城展新颜,让通江的老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乐,幸福已经成为了通江百姓生活的主旋律。(曾洲)

  原标题:城乡焕发“高颜值” 生活迈向“高品质”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