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这个厢,两边都铲灰线,以灰线为准,不能做宽了,做宽了之后就影响盖膜。”近日,在通江县春在镇向家营村的田间地头,20多名村民正在该镇农技的讲解下,学习玉米种植的相关技术,村民们拉线定点、整地打穴,一排排整齐标准的玉米垄跃然眼前,等着即将到来的苗木“安家”。
“我们这块土地荒芜有几年了,现在我们村上采取撂荒地整治,就来把它耕种了,作为集体经济收入,老百姓也得到了收益。”村支部书记王东平介绍。
据了解,向家营村现有耕地面积3000多亩,户籍人口约2300余人,实际在家人口约800多人。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就业、学习,造成该村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今年,新一届村委班子结合春耕生产和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合作社+基地+村党支部”的模式,将全村60余户贫困户、公益性岗位人员以及防火队员吸纳到产业链上,以土地入股、优先务工等方式多途径实现了稳定、持续增收。
“除草,就利用公益性岗位,机械耕种这一块,需要用到油的,肯定村上开支一些。过后这些土地的收益,就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村支部书记王东平说。
在村集体的带动下,撂荒的土地再次被复耕,不仅使得农村撂荒土地充分利用,实现撂荒地“变废为宝”,还可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引导更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家乡创业,在广阔的乡村田野施展才华,助力乡村振兴。
“我现在种了三户人的土地,虽然只是一个人在屋里,但是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耕种都没有问题。”村民赵良文告诉记者,今年在镇、村两级工作人员的宣传引导下,他的侄子主动联系他,让他代为耕种家中的2亩多土地,“土地荒起还是比较可惜,现在生产条件好,就都耕种了,收获肯定可以。”
![]() |
据了解,通江县春在镇依托村集体兜底,采取“合作社+基地+村党支部”的模式,充分利用撂荒地的复垦,集中连片打造不少于10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形成了一村一点的格局,力争年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0元以上,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盘活弃耕土地。
春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0亩的农用物资以完成80%,整地盖膜送肥已完成53%。我们预计在3月10号之前全面完成。”
伴随着手扶耕地机的轰鸣声,在通江县新场镇清江村,一片撂荒近五年的百亩坡地被摊平、翻新,原本杂草重生、荒芜的坡地变成了规整有序的梯田。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主要是利用高杆作物玉米这个边际效应,再加上矮杆作物大豆组合,能够实现在玉米1000斤的亩产。”通江县农机站技术人员正仔细地向村民们实地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宣传新机具补贴政策,为春耕备耕提供坚实保障。
![]() |
通过撂荒地整治,既盘活了清江村闲置的土地资源,又让村里的村民们有活干、有钱赚,还学习到了新的种植技术。
“我们在这里面耕种,既能把我们的土地利用起来了,二一个也是挣到钱,还能学到一定的套种技术 ,一举多得啊!”村民赵新年一边理沟垒厢,一边乐呵呵的说。
据了解,通江县新场镇把恢复撂荒耕地生产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等方式,用足用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难题,让村民每年有稳定的土地收入,提高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把撂荒地变为“良田”,为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截止目前,我们已完成撂荒地整理一千余亩,预计整个大春,全镇将种植水稻八千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三千余亩,确保春耕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新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通江县今年计划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5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整地覆膜3.6万余亩,全部整地覆膜工作将在3月中下旬结束,确保全县良田粮用,粮食扩面增产。(供稿:通江县委宣传部 杜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