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巴中8月24日讯 7月20日,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建行大学2020年度“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通过“云启动”拉开帷幕。此后一个月,万名学子将走进麦地梯田、乡野村寨,送金融知识、卫生知识到乡村,见证普惠金融“活水”为美丽乡村带来的改变,通过新金融实践“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如今,一个月即将过去。在四川,来自全国48所院校的126名学子、24支实践队,经历26个县域、50个村庄的实践生活后,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感悟。其中,“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裕农通”是高频词,也成为了青年学子们重塑认知、寻路未来的新锚点。
胡正财:“我看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圈。”
胡正财是一名会计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以一种新的视角“读懂”家乡。“我的老家在自贡富顺,县城的一街一巷都遍布着我成长的足迹。十几年来,我见过街边的厂房由小变大,商铺从路边摊变成连锁店,却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富顺县城,胡正财跟随队伍走访了某汽配制造公司。2013年,这家公司只是个年销售额不到80万元的小企业,在当地政府政策支持下牵手建行自贡分行,2019年销售额已近3000万元,为富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个,疫情期间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购买生产设备,紧急制作防护用品,火线驰援防疫抗疫。“我看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圈,每个社会角色都在为外部输送血液,传递接力棒。”胡正财感言。
在富顺县马安村,胡正财第一次亲见了乡村扶贫工作。“所走之路皆为平路,所见之景皆为美景。整洁的道路和两旁的垃圾分类桶,颠覆了我对乡村生活的想象。”透过农林人员的介绍,胡正财得知,满山的整齐绿植是扶贫工作队协助马安村建设的柑橘种植园,里面通过科技手段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果实产量高、出口销路畅。
那一天,还正好是村里一位帮扶对象的生日。老奶奶今年76岁,胡正财和队友们带来生日蛋糕,还叫上村里小朋友们一同为老奶奶贺寿。听扶贫工作队介绍,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如今她搬进集居房,邻里热闹了,晚年生活也更加丰富。
卿靖雯:“‘裕农通’的确通到了百姓心里。”
对于西昌的大三学子卿靖雯,这次下乡实践也是一次返乡行。不同的是,从小在城区长大的她,将第一次完整感知乡村生活。
在西昌河西红苕坝村,她收获最多的是农民工们质朴的笑脸。“‘裕农通’的开通,极大促进了他们在偏远地区办理业务的便利。连续几天的驻点宣传服务,我听到太多的点赞。” 卿靖雯尤其记得,一位阿伯在她协助下,通过“裕农通”线上问诊功能,远程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咨询腰椎伤病。问诊结束后阿伯“收获满满”的神情,让她觉得“‘裕农通’的确通到了百姓心里”。
在美姑县阿子马洛村,走进建行捐建的“裕农学堂”,卿靖雯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建行作为国有大行的担当。“整洁干净的书桌,宽敞明亮的教室,书本丰富
的图书室,希望在此点燃,梦想在此起航。”站在“裕农学堂”,卿靖雯想了很多:“过去的我可能从没想过,能够坐到一间明亮的教室里,是多么幸运和值得珍惜。返校以后,我一定会更认真、更郑重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本书。”
在阿子马洛村的核桃林,卿靖雯从村民口中得知,建行为使当地核桃能以不错的价格销售,四处联系意向者,最终与红旗连锁达成收购协议。“或许每件上架商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奋斗故事,都承载着一群人殷切的盼望,和另一群人持久的守望。”在卿靖雯看来,建行人正是这样的守望者,她希望自己今后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承担怎样的社会职责,都尽全力做好属于自己的守望。
三郎斯姐:“带动实体,是金融机构的使命。”
藏族学生三郎斯姐从小在马尔康长大,看到建行的“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她想起了自己的外公。“那时候,去趟县城不容易,去一次要干很多事,包括去银行办业务。每次天还没亮,外公就出发了,徒步8公里走到乡上,买一包硬邦邦的饼干,然后再赶两个小时的车到县城。晚上只能在城里住一晚,第二天再返程。”三郎斯姐惊喜看到,现在有了“裕农通”,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便捷金融服务。不仅如此,三郎斯姐还了解到,建行为“裕农通”业主针对性设计了信贷产品,不需要任何抵押物,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
在金川县,三郎斯姐一行人走访了两个雪梨膏厂。“两个厂紧挨着,里面的设备都是自动化的。其中一个厂的老板说,投入了3000万元左右,资金很大部分是银行贷款,比如建行。感谢银行支持,让他们能够去拼去尝试。另一个厂的负责人说,办雪梨膏厂带动了家乡经济,让梨滞销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后来又打算研制泡菜,把家乡盛产的芫根萝卜也销售出去,可惜不太成功,浪费了三年时间,企业资金也出了问题,是建行在这个最需要的时候帮了一把,让企业重新振作起来。”如今,两家企业的雪梨膏都在建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取得不错销量,在三郎斯姐看来,金融带动实体企业,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经济滋养一方百姓,这是金融机构的使命,也是其社会意义所在。(信息来源:建行巴中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