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建成“三市两地一枢纽”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奠基的五年。就如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未来五年从哪些方面发力,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专访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小林。
记者: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是如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
刘小林: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市经信局在学习宣传上侧重多形式、全方位。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代会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我们通过召开局党组会议、干部职工会,做到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思、带着使命干,实现党代会精神从字里行间到内化于心的升华,以学促干、以学笃行。
在任务分解上侧重阶段性、成果化。市第五次党代会鲜明产业培育振兴的发展思路,用大量篇幅安排产业发展工作,对工业经济赋予了新使命、描绘了新蓝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多次专题研究、深刻领会精神,对照产业发展现状,审视完善提升工作思路,一步一个脚印把市委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我们紧盯重点工作,注重有机衔接,突出阶段重点,逐条分解任务,逗硬落实责任,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发展成效中。
在工作谋划上侧重顾大局、有重心。我们注重将“十四五”发展大势和五届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尤其是聚力助推巴中经开区争创“国开区”,按照“一推二引三总部”支持思路,真支持、见实效;全力支持文旅新区建设,通过到一线深度调研,当期重点聚焦通信设施、加油站点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在规划上提升思路、优化布局,在建设上全力推进、早见成效。
记者:就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结合职能职责,市经信局接下来重点工作是什么?将如何发力?
刘小林:从相关统计数据看,巴中2020年工业化率为15.9%,这个数据低于全省、川东北经济区五市平均水平。一定程度看,巴中要搞好工业经济,比省内诸多兄弟市州难度更大、付出更多。但从社会发展规律、全球全国宏观趋势和工业本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来看,巴中面临的不是搞不搞工业的问题,而是如何搞好的问题。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以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始终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加快“1+3”主导产业体系成型,以产业振兴促进老区振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发展工业;狠下决心,把更多的资源和要素配置到工业;狠下苦功,把更多的政策和力量用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上。
一是聚焦规模化发展,把工业经济总量做大。市委市政府提出“纵向完善产业链,横向发展产业集群,形成‘1+3’主导产业体系”,核心目标就是要做大全市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水平,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未来五年,我们将全力抓好产业成链,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上,通过重大项目落地带动相关延链中小项目跟进,以产业链“朋友圈”增多构建主导产业“生态圈”;认真梳理在役企业,通过领导挂联、“驻厂联络员”等机制,掌握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通过精准的政策帮扶和资金滴灌,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每年谋划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实施重大技改项目30个以上,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不断做大巴中工业的体量。
二是聚焦园区配套,把承载能力做强。产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通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全市已形成“一核心五组团”园区空间布局,为工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未来五年,我们将从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做强新型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肉类食品加工区、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和巴中临港产业园,升级建设平昌白酒工业园。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争创国开区1个,建成省级示范园区3个。二是实施提档升级行动,以主导产业共性需求为导向,针对各工业园区远期承载平台不宽、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短缺等问题,精准分类、分步实施,以硬环境优化促进企业积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
三是聚焦协同化发展,把开放合作做深。实践证明,巴中工业要实现能级提升,全域开放、大抓招商是有效路径。未来五年,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深化区域协作,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抢抓东西部产业协作机遇,以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合作共建产业园为载体,实现大批企业梯次转移巴中。二是强化工业招商,巴中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资源禀赋众多、发展空间巨大,大力实施制造业招商行动,每年引进符合主导产业定位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0个以上,“十四五”期间制造业招商引资累计到位300亿元。三是引育总部经济,支持各县区与巴中经开区按照“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产业配套”模式,产业共育、园区共建。支持企业到巴中经开区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推动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四是聚焦创新化发展,催生工业发展新动能。在企业家圈子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观点“从来没有传统的产业,永远只有传统的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品牌建设是企业长盛的法宝,也是一个地方产业兴旺的关键。未来五年,我们将创新企业技术研发模式,树立科研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理念,探索一条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巴中的新路子;强化重点技术攻关,特别要对白酒微生物发酵及勾调、高碳石墨提纯等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进行突破,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培育、品质提升计划,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争创中国、天府质量奖。
记者:党代会提出了积极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就如何发展壮大各县区工业经济,经信局是如何谋划与思考的呢?
刘小林: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迈入乡村振兴新征程。纵观发达国家、国内先行地区走过的路,要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就是要把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好,而县域经济又要特别重视以县城为中心的工业化,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乡村振兴才大有希望。未来五年,如何发展壮大县区工业经济,推动县域工业化,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引导各县区牢牢守住主攻方向,在差异化发展中壮大主业、体现特色;二是创新制造业招商机制,逐步实现招商项目市域统筹布局;三是探索三产联动模式,推动县域工业融合化发展。(记者 何欢)
原标题:用更多政策和力量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