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唯一示范市
全市已建成中心村144个、聚居点2174个、扶贫新村1125个
创建省级“四好村”317个、市级“四好村”682个
整洁宽阔的柏油路通村入户,绿油油的桑园生机勃勃,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巴山新居错落有致……走进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处处欣欣向荣景象。
近年来,我市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同步全面小康,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美丽巴中、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巴山新居”成为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区域性品牌之一,巴中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唯一示范市。
乡村蝶变绘就幸福图景
8月20日,天刚蒙蒙亮,笼罩在山间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华山村村民谢维仲和妻子已赶到家门口的蚕桑产业园忙碌起来,采桑叶、喂蚕、消毒,整个流程忙下来得花3个多小时。53岁的谢维仲在村里的蚕桑产业园已工作2年,两口子一年至少能领到固定工资5万多元。
如今的好日子是谢维仲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以前,一家6口人挤在3间破旧的土坯房里。”谢维仲介绍,2017年,他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村里自然环境最差的长田湾搬进150多平方米的漂亮新居时,他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三道湾四条沟,家家户户穷嗖嗖”,是过去华山村的真实写照,没有通村公路,没有产业,想挣钱只能外出务工,全村840户32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2015年,第一次进村时,花了近2个小时,绕几个乡镇才到,入户全靠走。”第一书记王涛回忆,那一年,他下村就“踏烂”了5双胶鞋。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改变接踵而至。村里到平昌县城的路由1条变成了3条,时间缩短至10多分钟。危房全部改造成了安全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全村先后建起了7个聚居点。
基础好了,产业也得跟上。从去年开始,华山村村民全都忙碌了起来,村里的花椒、水产、水果、蚕桑等3000多亩特色产业大部分已投产。
甩掉穷帽子的华山村,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如今,华山村依托区位优势,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农房改造等,配套建设文化博物馆、村史馆、主题民宿、特色农家乐,不断丰富产业业态。
“一家人住在新居里,家门口就能赚钱,空气又清新,环境比城里还巴适。”谢维仲高兴地说。
绿水青山铺就幸福底色
秋夏交接,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景色宜人,游客如织。“如今,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要排入污水处理池,通过净化处理后排出,再也没有‘晴天臭几里、雨天到处流’的景象了。”村民王学余说。
2016年,恩阳区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万寿村作为首批示范点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安装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农户的生活污水集中通过生化处理、沉淀、砂滤净化等工艺后,达标排放,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截至目前,万寿村已完成7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装。
“过去环境‘脏乱差’,住上好房子也不舒坦,现在村里‘绿亮美’,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新居里的安逸生活。”
好风景更有好“钱景”,依托幸福美丽新村,在外创业多年的张云生返乡建起首家民宿,生意红火超出了他回乡创业时的想象。
“我市立足产业园区,建设田园景区,打造新型社区,强化‘三区同建’工作,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走出一条具有巴中乡村特色的‘美丽经济’路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原标题:巴山新居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