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巴中  >  巴中要闻

巴中市减少乡镇61个、建制村861个

【时间:2021-01-20 09:18:50】【来源:巴中日报】

  2019年10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我市相继组织实施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1月14日,记者从全市村民小组和社区建制调整优化工作总结、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暨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获悉,目前,我市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已全面完成,全市减少乡镇61个、建制村861个。

  实现预期 改革顺利成效显著

  与全省省情相同,由于历史原因,我市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问题。通过此次改革,基本实现了“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的目标。

  从建制规模上看,全市乡镇(街道)由200个减至139个,平均人口由1.84万人增加到2.71万人;建制村由2177个减至1316个;村民小组由14791个优化到8068个;城乡社区由490个增加到493个(其中“村改居”23个),共计优化239个,优化比例达48.78%。

  从空间布局上看,合理布局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15个,打造特色产业镇5个,发展生态旅游镇11个,布局重点镇14个;形成中心村139个、特色产业村236个、历史文化名村52个、旅游和生态康养村63个;撤减“袖珍”村民小组1172个。

  从干部队伍上看,减少村(社区)基层干部1162人,新设村社区常职干部由3.5人增加到5.4人,平均年龄由52岁下降到43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占到了65.1%;减少村民小组长6723个,256名致富能手、147名退役军人、235名返乡创业大学生被依法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基层干部总量减少、力量整体增强、待遇报酬显著提高、能力结构更加合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两项改革中,被撤的61个乡镇保留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司法室;新设的586个村(社区)规范设置便民服务站,在已撤并的861个村原村委会驻地设置便民服务点;6个市县级部门累计向乡镇下放19项公共服务事权,明确20项不应由基层组织出具证明的事项。

  高位统筹 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革,我市明确了改革目标:将全市乡镇和建制村数量调少、布局调优、成本降低、效能提高,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的改革目标。与全省同步,结合巴中实际,我市提出了调大规模、调优布局、调强实力、调好服务、调活队伍、调新机制“六个调整”的改革思路。

  在改革过程中,我市建立了“市到镇、县到村、镇到户”的调研机制,市委组建5个工作组,深入139个乡镇568个村(社区)重点调研;各区县成立“1+N”个县级挂联调研组,分组深入乡镇村(社区)开展全覆盖调研;各乡镇分村成立调研组,入户“一对一”谈话。累计征求群众意见280多万人次,为全面完成两项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工作中,市委将两项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每月‘书记点评”会’,市县两级建立高规格的‘到区县、到乡镇、到村居’工作督导组,定时对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点乡镇实行区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叠加挂联制,乡镇建立由党政班子为组长的包村工作组,全过程做好指导督导工作。

  尊重民意 依法依规稳妥有序

  在此次改革中,我市坚持调整方案公开议、镇名村址公开定、过渡班子公开选、改革成效公开评的工作机制,确保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以镇名村址公开定为例,在工作中,我市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结合,区县印制镇名(村名)确定和(镇址)村址选择的指导原则,乡镇、村(社区)召集党员干部、乡贤和群众代表,自主商议、确定镇名村址,既顺应了民意,又最大程度保留了乡土情结。

  在改革成效公开评中,全市分层分类开展“五个必谈”近20万人次,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干部群众对改革成效、产业发展、基础配套、便民服务等支持赞成率达99.96%。

  除了顺应民心,我市还严把改革关键关口,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具体而言,把好法规程序关,准确把握时间节点、程序步骤;把好财经底线关,全面开展“三资”清产核资和债权债务清理锁定工作,建成200个乡镇(街道)、2667个村(居)资产台账。把好干部安置关,妥善安置539名涉改乡镇领导干部、5000多名村(社区)干部和9000多名村民小组长,充分保障干部利益,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原标题: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

COPYRIGHT 2008-2020 BZ.NEWSSC.ORG INCORPORAT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