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碧空如洗。行走在秦巴大地,一条条山路像玉带般蜿蜒延伸向远方,一座座水库如碧玉镶嵌在山间,一个个美丽村居见证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这片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让人为之欣喜。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过去五年,正是巴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五年。
五年间,我市加快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坚定不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交通、水利、城乡建设等领域捷报频传,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一座绿色、文明、生态的宜居城市正在悄然崛起。
交通畅达产业兴
深秋时节,秦巴大地一片金黄。在位于大巴山深处的通江镇广高速王通段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昼夜轮班、晴雨不歇,抢抓工期进行收尾工作。在隧道、边坡、服务区等区域,“斗争、精神、旗帜、初心”四大红色文化主题景观依次呈现,让人们领略到巴中底蕴厚重的红军文化。
从2020年8月开工,到今年8月31日实现双幅贯通,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桥隧比高达72.12%的镇广高速王通段不断刷新着建设新进程,创造了高速公路建设新速度、新奇迹。
刷新建设速度的镇广高速,只是巴中交通巨变的一个生动体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三五”期间,我市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持续改善秦巴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高质量编制出台《巴中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开展第三轮交通大会战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推进巴中区域交通节点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跨越,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
五年间,巴中交通战线捷报频传:2018年11月,历经9年建设,巴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2019年2月,巴中恩阳机场正式通航;2019年4月,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开工动员,老区人民迎来时速250公里动车指日可待;2019年12月,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巴中至通江段通车,全市所有县区实现高速直达……
在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的同时,疏通乡村“毛细血管”的工作亦有条不紊地进行。“十三五”期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3692公里,建成建制村联网路2670公里、村内通组路7614公里,全市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密度提高至1.24公里/平方公里。
乡村公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极大增强了群众致富奔康的信心。在巴州区梁永镇金浪村,首茬共计100亩的姜黄正在陆续收获。依托临近巴玉路的区位优势,货车可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收购,极大降低了村民们的时间、人力成本。“等700亩姜黄、枳壳等中药材进入盛产期后,预计全村中药材年产值将达到200万元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何海书说。
在巴中,像金浪村一样因道路建设而受益的村庄不胜枚举。随着家门口一条条“致富路”的修建,巴中儿女奔小康的道路正越拓越宽。
治水兴巴利千秋
水利兴,则天下定、国运昌、百业兴。“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水利投资135亿元,解决了261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一座座水库建成蓄水,一股股清泉进村入户……勤劳善良的巴中人,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实现祖祖辈辈期望已久的“旱涝保收”。
今年6月2日,位于南江县桥亭镇的红鱼洞水库正式下闸蓄水,顺利进入初期运行阶段,成为我省17个“172”项目中在建的第一个下闸蓄水的重大水利项目,也是渠江流域上游第一个开始发挥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库。
红鱼洞水库是巴中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我市抢抓国家水利补短板的重大机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争取国家、省水利补助资金55亿元,完成水利投资135亿元,是“十二五”水利总投资的1.32倍,年均完成投资27亿元。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快速推进,渠江流域综合整治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序开展,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水利消息陆续传来,有效护航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水龙头轻轻一拧,清澈的自来水便哗哗流出。望着喷涌而出的自来水,恩阳区渔溪镇升旗社区居民杨大兴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遥想数年前,全家人吃水要靠自己到数百米外的水井中去挑。无论寒来暑往、刮风下雨,挑水是他每日的必修课。“如今,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家里挑水的扁担早被我扔到角落里。”杨大兴笑呵呵地说。
“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以“生活用水有保障、生产用水有提升、生态用水有改善”为目标,以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核心,以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多渠道筹集水利扶贫资金102.5亿元,加快推进以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水库工程为重点的水利项目建设,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用水保障。
在1000多个行政村,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355个、分散供水工程17491处,不仅新解决了48.8万名建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而且同步巩固提升了212万非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8%、自来水普及率91.7%、水质合格率91.2%、供水保证率95%以上,巴中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走在了川东北市州前列。
城乡面貌满目新
吃过晚饭后,沿着巴城滨河路走一圈,既锻炼身体又消食,这是东城街道观音井社区居民苗国泰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河穿城而过,河面水光潋滟、两岸杨柳依依,这是大自然对巴城的无私馈赠。滨河路因其秀美风光,吸引众多市民散步休闲,成为我市坚持建设“四宜四有”城市的例证之一。
过去五年,我市紧紧围绕把“城市做优、集镇做特、农村做美”总体要求,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健全四级城镇体系,在推进城乡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上下功夫,“川陕苏区首府秦巴生态名城”的招牌正变得愈发闪亮。
沿着时光长廊回溯,巴中五年间城市的变化历历在目:
五年来,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3.66平方公里扩大到60.6平方公里;
五年来,全市9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4个镇列为全省百镇建设试点镇,平昌县驷马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从未停止;
五年来,全市新建城市各类公园1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城乡提升突破,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37.52%提高到44.5%;
……
巴城变得更加宜居,有哪些佐证?广大市民对此最有发言权。巴州区东城街道北门社区川剧团小区,改造前路面破损严重、排水不畅、无消防设施,各种网线杂乱无序。
如今再走进小区,环境已经大变样:小区外墙体已翻新美化,破损路面重新浇筑,增设了休闲石桌石椅,设置了电动车固定停车点……小区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美丽乡镇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脉相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新创新。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走进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碧水、垂柳、翠杨相互映衬,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秋景。
曾经的万寿村,一穷二白,村民们大多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清贫的日子。如今的万寿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百姓吃上了“旅游饭”。万寿村所发生的变化,是我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美丽巴中宜居乡村”建设,健全农房建设管理制度,强化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农房建设设计和服务管理水平,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从土坯房搬进了两层楼房,生活方便、舒坦了许多。”这是巴州区鼎山镇黄粱村村民罗琼华的真实感慨。在黄粱村,集中连片的农民新居点缀在山腰之中,花草飘香、蔬果繁茂,村民的日子过得愈发红火。
方山村、长潭河村、巾字村……越来越多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让游人络绎不绝、沉醉其中。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生态宜居宜游的美景,已在秦巴大地成为现实。(记者郑栋梁)
原标题:绘就城乡美景 共建宜居家园